元旦话“年”
元旦话“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内涵的字眼。它不仅记录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从元旦到春节,两个"年"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国历法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元旦,人们沉浸于新年的欢快氛围中。在中国,有两个值得庆贺的“年”,一是阳历年的元旦,二是阴历年的春节。通常人们所说的“过年”,多是指春节,即阴历的“年”,它是我国民间历史最悠久、传统风俗活动极为丰富的盛大节日。
追溯往昔,古代仅有一个“年”,当时年即称元旦。“元”意为“始”,“旦”,即“日”。元旦一词生动描绘出一元复始、新年首日朝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的景象。相传中国的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约5000年。《晋书》载:“颛顼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作元,初一为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亦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故而,古时过的“元旦”,就如同现今过春节一样称为过年。
提及“年”字,其演变过程颇具诗意与文化内涵。甲骨文的“年”,上部是“禾”,下部是“人”,宛如一人背负禾稻之形,寓意稻谷丰登。金文的“年”与甲骨文相近,至小篆时,“年”下部之人形演变为“千”,其本义表示庄稼的迁移、运送。隶书与楷书中的“年”字则更趋规范,成为现代汉语里使用的“年”字。通过对汉字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年”字不仅保留了最初表示谷物成熟之意,还逐步引申出时间单位、年龄等诸多概念,是汉语里极为重要的词汇。
在远古时期,纪年单位用语随朝代更替而变换。《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农业角度看,“年”最初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后引申为计时单位,并衍生出“年”的庆典祭祀活动。早在夏商周时期,“年”便有庆祝丰收、祭祀天地与祖先的习俗,此可视为“年”节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年节的系列风俗活动并非只局限于“辟邪驱疫”,更多的是喜庆欢乐的年庆盛事。随着朝代变迁,年节的时间也有所变动。夏朝定在正月初一,商朝改于腊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为十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恢复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的纪年法,又称“夏历”,此用法延续至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采用夏历以顺应农时,同时采用公历,于是将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而把公历(阳历)1月1日确定为新年(元旦),但当时并未正式公布。直至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才正式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并把春节的称谓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