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川蜀文化的瑰宝
都江堰:川蜀文化的瑰宝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至今已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川蜀文化的瑰宝。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都江堰的建设开启了中国水利史的新篇章。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整个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设计精妙,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实现自动调节水量。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行洪,内江则用于灌溉。鱼嘴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季节性水量变化: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洪水季节时则相反,确保灌区免受水淹。
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的引水工程,形如瓶颈,控制着内江的进水量。它与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达到防洪的作用。
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是内江的溢洪排沙通道。它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排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宝瓶口和灌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多次游历都江堰,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的著名诗句,展现了都江堰的自然之美。宋代文学家苏轼也在诗中提到“夜度绳桥看伏龙”,表达了对青城山的喜爱。
如今的都江堰灌区已覆盖8个市41个县(市、区),灌溉面积达到1154.8万亩,相当于1000万个足球场的大小,服务人口2800多万。随着现代化改造的推进,都江堰灌区引入了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该系统可实现对各河段来水量的分钟级预判,2024年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凭借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对上游来水的精准化监测,对渠首六大干渠配水进行智能化调度,重要制口闸门实现远程化操控,调水配水全流程线上作业。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川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它见证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将继续为川蜀大地带来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