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送瓜祝子:古人的浪漫许愿法
中秋送瓜祝子:古人的浪漫许愿法
中秋节不仅是赏月吃月饼的日子,古人还有独特的“送瓜祝子”习俗,通过摸秋、送瓜来祈求多子多福。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育文化的重视,也充满了浪漫和神秘色彩。如今,虽然这种方式已不多见,但它所承载的美好祝愿依然值得我们传承。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古老习俗呢?快来分享吧!
送瓜祝子的历史渊源
“送瓜祝子”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与古代的月崇拜和生育文化密切相关。在上古中国人的观念里,蟾蜍的意涵有两类:一类将蟾蜍和兔并行,与月崇拜有关。据《初学记》卷一“天部上·金兔·瑶蟾”条引:“《河图帝览嬉》曰:月者,金之精。又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而成兽,象兔蛤焉。又刘孝绰诗曰:明明三五月,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丛叶映金兔。王子年《拾遗记》曰:瀛海南有金峦之观,饰以众宝。左悬则火精为日,刻黑玉为乌。右以水精为月,削青瑶为蟾兔。亦有神龙神凤,徘徊其旁。”形象见1992年在洛阳市郊浅井头村南发现的一座西汉成帝至王莽时期的空心砖壁画墓,现已迁至洛阳古墓博物馆。此墓的壁画绘于墓室顶部,内容丰富,其中两处出现蟾蜍。一处在两砖之间绘一黑彩蟾蜍,四肢伸展呈跳跃状,以大小不等的色块表现蟾蜍背部的疙瘩,周围绘云气,其下用赭石色绘一条向蟾蜍逼近的蛇,蛇身上绘有黑色条纹。蛇头前方绘一玉璧,蛇身穿璧而过(图6)。另绘一轮直径18.6厘米的圆月(图7),外圈较粗,内圈较细,内有倒悬月中的青色大蟾蜍,左侧是娇小的青兔。另见新安县磁涧镇里河村西汉墓壁画绘一轮全部涂成青色的满月,下方左侧用黑彩绘一只头部向上,张开双臂的蹲坐大蟾蜍,其上是呈奔跑状的月兔,右侧绘桂树(图8)。
对于月中蟾、兔的溯源,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讲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以“菟”“兔”同音,“蜍”“兔”近音等“十一说”,论证了神话在流传中由于语音的讹变,蟾蜍逐渐被兔取代的过程。“考月中阴影,古者传说不一。《天问》而外,先秦之说,无足证焉。其在两汉,则言蟾蜍者莫早于《淮南》,两言蟾蜍与兔者莫早于刘向,单言兔者莫早于诸纬书。由上观之,传说之起,谅以蟾蜍为最先,蟾与兔次之,兔又次之。更以语音讹变之理推之,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掍,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其后乃又有舍蟾蜍而单言兔者,此其转相讹变之迹,固历历可寻也。诸说之起,验之汉代诸书,蟾蜍最先而兔最后。屈子生当汉前,是《天问》之‘顾菟’必谓蟾蜍,不谓兔也。”[4]闻先生判定“顾菟”即“蟾蜍”,《天问》中提及的“顾菟”,是文献里对月中蟾蜍的最早记载。他还认为:“月中虾蟆(蟾蜍)之说,乃起于以蛤配月之说,其时则当在战国,盖蚌蛤与月盈虚之语,载在战国末年之《吕览》,而月中蟾蜍之说,汉初之《淮南王书》已有之,则二事之发生关系,必在汉代以前,审矣。且古称月为水精,兔不能生于水中。战国时以蛤配月之说方盛,是以月为水之观念犹存。以月为水,必不谓月中有兔矣。如前说,则汉代以前,蟾蜍说之产生,其可能性至大,如后说,则汉代以前,兔说必无产生之理。明乎此,则余谓《天问》之‘顾菟’即蟾蜍,不益有据邪?”[5]
关于“蛤”字兼有“蛤蚌”和“虾蟆”两种意义的说法,钟敬文又提供了一些材料:“宋苏轼《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诗:‘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注:‘岭南谓虾蟆为蛤’(据清人金檀《青邱高季迪先生诗集》注所引)。又明高启《闻蛙》诗:‘何处多啼蛤,荒园暑潦天。’注家也认为蛤即是虾蟆。我们乡下(广东海丰)的口头说话里,虽然也有蟾蜍一词(它是比较文雅的),但是一般都称虾蟆为蛤或蛤牯。”[6]他还认为:“关于月兔来源的解释,我们暂时只能以比较常识性的‘阴影说’为满足。月亮
送瓜祝子的文化内涵
“送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礼仪,通常在重要场合或节日赠送瓜果、礼品、钱币等物品。这种行为代表着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问候,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情谊和感情的价值观。送瓜可以表达感谢和友谊,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礼仪。
在农村地区,送瓜有不同的含义。农村人在丰收时期通过送瓜表达喜悦和感谢。在大年初一或其他特殊时刻,人们会送瓜表示节日问候,同时寓意健康、吉祥等意义。近年来,“送瓜”一词被引申为“送人头瓜”,是一种特殊术语,通常用来指开除员工或解雇领导的情况。这种用法意味着“送兄弟一程”,以示对其的惩罚。虽然这种用法没有传统送瓜的美好寓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送瓜祝子的现代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送瓜祝子”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聚落的熟人社会结构被打破,一些传统的仪式慢慢消失、改变。另一方面,年轻人开始用天马行空的“爆改”创意,改出一个新意满满的春节。比如,看“村晚”、云拜年、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成为新选择。再如,年轻人开始代替父辈成为过年“主理人”。有人拿出熬夜做PPT的劲头,只为张罗一台家庭“春晚”;有人穿上汉服,带着父母家人一起Springwalk,感受慢节奏里的中国年;还有人“爆改”年夜饭,让上海桂花糖藕、淮扬狮子头、广东佛跳墙统统上桌,主打一个南北荟萃……
年味从亲情中来,也从仪式感中来。如果觉得年味变淡了,就让它以自己的方式再浓烈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