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年度英雄事迹回顾
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年度英雄事迹回顾
在第二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主题活动揭晓了2021年最令人敬佩的警察故事。从春暖花开到硕果累累的金秋九月,再到冬奥筹备阶段,30位年度上榜人物通过“云评审”脱颖而出。他们中有“90后”甚至“95后”的“警营科学家”,也有解决群众身边小案件、小纠纷、小事情的刑警、便衣、巡逻民警。他们的事迹不仅展现了首都公安民警的忠诚履职和奋发有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警察的伟大精神。向守护平安的英雄人民警察致敬!
红墙卫士:19年如一日的坚守
在距离党中央最近的地方,有一群被称为“红墙卫士”的警察,他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刘建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2年秋天,刘建新出生在北京平谷区刘家店镇孔城峪村。儿时的他,见证了村里党员干部为乡亲们谋福利的艰辛历程。从建小学到修路,这些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深深影响了他。一次参观天安门广场的经历,让“长大了要保卫党和国家”成为了他的梦想。
2005年,刘建新如愿加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府右街派出所。当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距离红墙最近的派出所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在师傅聂建春的教导下,他迅速成长,将“为党中央站岗放哨”的使命深深烙印在心中。
19年来,刘建新累计站岗执勤4万余小时,巡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夏天,地表温度高达50-60度,汗水被蒸干,皮肤晒得脱皮;冬天,穿着比平时大两个号的鞋子,只为多穿几双袜子保暖。他的帽子和肩章留下了淡淡的灰白色,面容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但这些“印记”在他看来,都是守护红墙的勋章。
作为“红墙卫士”,刘建新不仅守护着党和国家的安全,更时刻关注着群众的安危。他随身携带急救药品,随时准备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援助。在一次巡逻中,他及时发现并救助了一位心脏不适的老人,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基层民警: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
在北京市顺义区,有这样一位民警,他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真心实意、亲力亲为,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他就是顺义分局仁和派出所副所长郭一龙。
2010年从北京警察学院毕业后,郭一龙成为仁和派出所的一名民警。他为人亲和,周边群众亲切地称他“小郭”。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逐渐认识到派出所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案件,更要关注案卷背后复杂的人、地、事等实际情况。
2017年,郭一龙担任社区警务队副队长后,他扎根社区、走访群众,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他积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发挥社区民警的纽带作用,维护辖区稳定。
在一次走访中,郭一龙发现一位独居老人无儿无女,独自居住在简陋的农场空房里。在一次暴雨后,他发现老人高烧蜷缩在被子里瑟瑟发抖,立即送老人就医,并多方协调,最终帮助老人住进了专业的老年公寓。
2021年6月,郭一龙升任仁和派出所副所长。面对辖区内的河南村——顺义区最大的村庄,他带领团队严厉打击盗窃非机动车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他还推动构建24小时社区警务站和综合治理中心,让警力、民力形成合力。在他的努力下,仁和派出所的“盗非”案件发案率较前三年均值下降46.7%。
“最美警察”:照亮社会的灯塔
“北京榜样·最美警察”活动不仅展现了警察的忠诚奉献,更激励了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事迹,让小学生明白了“忠诚”的含义,让警嫂更加理解和支持警察的工作,也让社区工作者坚定了与民警携手共建和谐社区的决心。
正如一位社区群防队队员所说:“这些民警都来自基层,守护在老百姓身边,靠着日复一日的付出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的精神,正在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谢每一位人民警察的无私奉献,祝他们节日快乐,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