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值得一看!
重温经典,《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值得一看!
2024年国庆档,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以11.96亿的票房佳绩,再次掀起全民对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关注热潮。这部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兰晓龙小说《战与祀》的作品,以铁原阻击战为背景,展现了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然而,在这股新片热映的浪潮中,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经典之作——《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它们不仅是电影艺术的瑰宝,更是志愿军精神的生动诠释。
《上甘岭》:43天的坚守,43天的传奇
2024年上映的电视剧《上甘岭》,以24集的篇幅,完整再现了这场历时43天的惨烈战役。该剧以第15军45师134团8连为主线,通过黄轩饰演的段显峰这一角色,塑造了一个既有血性勇气,又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新时代军人形象。段显峰不仅展现了军人应有的血性与勇气,更重要的是其过人的军事智慧和专业素养。他在战场上不断探索和改进作战方法,尤其在步炮协同战术上的创新,体现了新时代军人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
更难能可贵的是,段显峰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和人文关怀。与指导员胡满仓一起建立坑道党支部,组织发动战士,展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军人形象。最后以“向我开炮”壮烈牺牲的场景,不仅是对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的致敬,更是对所有志愿军英雄的集体写照。
该剧的另一大亮点是对秦基伟军长的刻画。编剧团队基于其日记和大量史料,成功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情义两全的军事指挥官形象。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高超战术才能和对部下的深切关怀,无不体现着一个“慈帅”的形象。秦基伟的形象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展现出新时代军事指挥官应有的品格。
《英雄儿女》:一个时代的记忆
如果说《上甘岭》是通过群像塑造展现志愿军精神,那么《英雄儿女》则通过王成和王芳兄妹的故事,将这种精神具象化。王成的原型取材于蒋庆泉、于树昌、杨根思等多位英雄,他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锡剧版《英雄儿女》在艺术表现上别具匠心。它巧妙地将传统锡剧元素《双推磨》融入现代题材,通过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双推磨》不仅是兄妹间童年的美好记忆,更象征着革命者与人民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团圆”的真正含义——用牺牲换来更多人的团圆。
经典永流传,精神薪火相传
《上甘岭》和《英雄儿女》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两部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志愿军精神的核心内涵: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在当今时代,重温这些经典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人的精神洗礼。正如《上甘岭》中段显峰所展现的,新时代的军人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而《英雄儿女》中王成的牺牲,则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随着《志愿军:存亡之战》等新作的上映,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正在以新的方式与当代观众对话。这些作品在继承经典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用更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和叙事方式,让志愿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们在欣赏这些新作的同时,也不忘重温经典,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志愿军精神在我们心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