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非遗美食: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百年传承
珠海非遗美食: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百年传承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这道美食,承载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承,2015年被列入珠海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斗门区的一张美食名片。
百年传承:从南洋到珠海的美食传奇
这道美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斗门大赤坎村的少年赵池大通过“卖猪仔”的方式到了南洋菲律宾的马尼拉当童工。在那里,他师从一位擅长制作叉烧的广东老乡,学习烧腊技艺。几年间学有所成后,他自立门户经营餐馆,主营叉烧饭、叉烧包、叉烧酥等,逐渐在马尼拉华人圈中小有名气。
后来,赵池大回到故乡大赤坎村,将这门技艺带回珠海。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叉烧制作工艺,还独创了别具一格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使得“州府客”叉烧烧排骨以其色泽鲜明、滑爽不腻、脆而不韧、咸中带甜且带有荔枝柴香的特色闻名四方乡邻。
独特工艺:荔枝木与百年炉火的完美结合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制作工艺独特而讲究。选用优质猪肉,经过精心腌制后,采用荔枝木作为燃料进行明火烧烤。荔枝木燃烧时散发出的香气,与肉质完美融合,使得成品既有叉烧的香甜,又带有独特的荔枝木香气。
第四代传承人赵志文介绍道:“我们家的烧味炉比我的年龄还要大,这些炉子见证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赵志文自小在叉烧的香气中长大,2011年,看到父亲意外受伤仍坚持传承祖传技艺,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接过这份传承的重任。
非遗传承:从家庭作坊到文化基地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道传统美食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食客慕名而来。赵志文意识到,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有责任为斗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他发现,斗门区虽然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这些非遗项目或散落各处,或只是偶尔在文化活动中“露露脸”,缺乏传承和发展的动力。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打造一个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将非遗展示、工艺观摩、美食品尝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非遗文化体验。
如今,在大赤坎村牌坊斜对面,两栋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已经落成,这就是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综合体一号楼已对外开放,预计全部开放后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次。赵志文自豪地说:“到时候,就会有更多人吃到斗门非遗美食,也会有更多人了解到斗门非遗文化,而且还能够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美食体验:外脆里嫩,香而不腻
许多食客在品尝过这道美食后都赞不绝口。有人形容其“猪皮很香脆,肉质不肥腻”,甚至有人感叹“在你嘴里融化的叉烧肉是真的存在”。这道美食不仅在口感上达到了外脆里嫩、香而不腻的完美平衡,更在香气上融合了荔枝木的清香和秘制酱料的醇厚,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珠海斗门,不妨亲自到大赤坎村,品尝这道承载着百年历史的非遗美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你也能感受到一代代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体会到岭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