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大被指暴力恐吓黄毛毛,真相大揭秘!
张大大被指暴力恐吓黄毛毛,真相大揭秘!
近日,艺人张大大被指控涉嫌暴力恐吓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关注。1月21日,网友“黄毛毛111”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自曝在2024年10月27日遭到拥有6000万粉丝的男艺人张大大殴打、人格侮辱,并指其指使社会人士半夜到自己家中砸门恐吓。
事件始末:从指控到回应
据黄毛毛描述,事件发生在2024年10月27日,当时她与张大大因脚本沟通不畅产生分歧。黄毛毛称,张大大在酒店对她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残忍折磨”,使用枕头、茶几、玻璃杯等物品砸她,并伴有言语辱骂。黄毛毛还表示,事后张大大指使社会人士在深夜到她家中砸门恐吓,导致她受到严重惊吓并被迫搬家。
1月26日凌晨,张大大所属的MCN机构无忧传媒发布声明回应此事。声明中称,公司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已成立专项小组进行调查。确认黄毛毛(唐某)与张大大因脚本修改产生分歧,遭到言语攻击,但对于是否发生肢体接触侵犯,双方各执一词,公司尚未获得可信证据。基于此,无忧传媒决定暂停与张大大的一切业务开展,并将持续彻查此事。
对于无忧传媒的声明,黄毛毛表示不能接受,她回应称:“谢谢贵司对我的安慰疏导,谢谢贵司未能获得可信证据,谢谢贵司先撤刊例后发声明以及对我的沉默。”
法律责任:可能面临的多重处罚
针对黄毛毛的指控,多位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情况属实,张大大可能面临多重法律责任。
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与娱乐法律师刘凯指出,张大大的行为可能构成职场霸凌,违反了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如果指控属实,张大大不仅面临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具体包括:
- 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张大大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 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 刑事责任:如果造成身体伤害达到轻伤二级以上,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
北京万典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卫洲则表示,如果黄毛毛的言论属实,张大大的行为可能涉嫌侮辱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2项,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此外,无忧传媒作为雇主,也可能因未能有效监管而承担连带责任。刘凯律师指出,公司作为雇主,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特别是在雇员与其他员工或外部人员(如张大大)之间发生冲突时。如果无忧传媒未能履行有效的监管责任,未及时干预、处理,或者未能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工作环境保障,公司可能面临一定的监管责任或声誉损失。
行业反思:造星模式与艺人管理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对个人行为的谴责,更引发了对整个娱乐圈和MCN机构运营模式的反思。无忧传媒作为国内头部MCN机构,其“造星模式”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无忧传媒通过量身打造艺人人设,成功让多位网红一夜成名。张大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早期的“黑红”艺人,通过直播间“客服小张”“娱乐圈唯一的人脉”等新人设实现口碑反转。
然而,这种过度包装和人设营造也引发了质疑。有网友指出,无忧传媒的造星模式过于依赖剧本和表演,忽视了艺人的本质和真实性格。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表示:“感觉无忧传媒是想要在麦琳身上复制张大大模式,明明是大家都讨厌的网红,就因为看中他们身上的流量密码,通过营造人设、上脱口秀或者自嘲、低姿态的亲民直播这一整套方法翻红然后带货变现。这套模式迟早会反噬,因为人设可以营造,但是在时间面前,人品本质迟早要暴露出来。”
这一事件也凸显了娱乐圈存在的职场霸凌问题,引发了对艺人行为规范和行业监管的讨论。有声音呼吁加强对艺人行为的监管,建立更严格的行业规范,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社会影响:公众人物的责任与担当
事件引发的另一个重要讨论是关于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作为拥有6000万粉丝的艺人,张大大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形象,更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网友指出:“如果黑红流量能够变现的话,国家公民从小所受教育的美好品质将变得一文不值。”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娱乐光环下,明星行为需接受更高标准的审视。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他们不仅需要在舞台上闪耀,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目前,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真相有待相关部门的最终认定。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成为娱乐圈和MCN机构的重要警示,促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艺人管理、人设塑造与社会责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