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力推“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模式破解居家护理难题
国家卫健委力推“互联网+护理服务”:创新模式破解居家护理难题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继续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在扩大试点覆盖面、增加供给和完善制度规范上发力,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这一举措旨在解决高龄、失能老年人等行动不便人群的上门医疗护理难题,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一种依托互联网技术,由医疗机构派遣专业护士为出院患者或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护理的服务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患者的增多,传统医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启动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并在2020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相关管理制度、价格机制及风险防控措施。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试点方案,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服务对象主要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例如,哈尔滨市第二医院自2023年3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至今已为千余名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服务内容涵盖胃管、尿管护理等。2024年服务人数较2023年增长近一倍,受到广泛好评。南宁市则通过“南宁云医院”平台,全市近50家医疗机构入驻,注册护士2700余人,面向6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惠民补贴,每例60元,重点推动服务的可及性。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有望成为解决老年人医疗护理需求的重要途径。宣城市卫健委于2024年8月公示首批33个“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作为改善护理服务行动的具体举措,标志着这一服务模式正逐步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总体而言,“互联网+护理服务”是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创新,它不仅提升了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这一服务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