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底子的上海人逛城隍庙都吃些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底子的上海人逛城隍庙都吃些啥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197015

上海的风味小吃,最有特色的当数当年城隍庙大殿前的小吃摊了。各种风味小吃有数十种之多,每一品种只要花几个铜板(最多也就只把角子),便能让你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流油,齿颊留香,大快朵颐。

一分镶

所谓“一分镶”,即城隍庙著名小吃——糖粥。早在清光绪年间,有位绍兴人,在船舫厅前设了一副粥担,粥担的一头是一桶雪白的糯米粥,另一头是一桶赭红的赤豆糊。吃客入座,便以一勺白粥加一勺赤豆糊,一红一白对镶在一只蓝边海碗里。每碗售制钱七文,当时制钱七百文当纹银一两,七文制钱即一分银,所以老吃客们便称之为“一分镶”。久而久之,“一分镶”反倒代替了“糖粥”而喊出了名。后来船舫厅改建,绍兴人无处设担,竟不知去向。而庙前戏楼底下,又陆续出现了好几副糖粥担,学的便是绍兴人的“一分镶”风味。


“一分镶”


卖糖粥的师傅挑着粥担,两头挂着一红一白大桶粥。雪白的是桂花白糖粥,赤红色的是赤豆糊。

无筋汤团

在“一分镶”糖粥摊西,石牌楼下有一个姓徐的孀妇,制作出售“无筋汤团”。这在民国初年也是十分著名的。它的特色是制作精细。每天大清早徐老婆婆就去菜市选择上好的菜蔬,回来后拣柔嫩的绿叶,剥去筋脉,洗净剁细成菜泥,其中再和入去网的猪油小块,伴以适量甜咸调味品制成馅,以上好的通白挂水糯米粉作皮。待顾客入座,她才当场摘面入馅捏成汤团下锅。故徐老婆婆的这种猪油菜馅汤团吃起来不粘不腻,入口融化,馅肥而不油,着实是风味独佳。由于她的摊位地近三牌楼,故时人都称为“三牌楼圆子”。


无筋汤团

炉子面

自清乾隆十二年(1747)以来,城隍庙曾遭火灾七次,庙门戏楼被焚毁后便没有再重建起来。故庙中原先是不准起灶火做饭的,这就使那些在庙门内设摊的小吃担十分为难了。有个叫阿奎的卖馄饨面的小贩,他不肯放弃在庙门内做生意的机会。于是每天大清老早,就在庙外生好炉子后,再扛抬到庙内,傍晚落市后,再把炉灶抬到庙外。他在馄饨面的质量上极下功夫,他的面条细,下得熟而不烂,很有骨子,荤素面浇头也烧得十分入味。而他每天两次将炉灶搬进搬出的认真态度,又不啻是个极好的广告。八九十年前,吃食店、摊还不讲究招牌,城里人无以名之,便索性叫他“炉子面”。后来,禁例废除,可以起灶烧火,他又推出“煎面”,将面条煎得色泽黄亮,脆而不焦,于是得了个名称叫“两面黄”。


“两面黄”煎面


老上海城隍庙小吃摊,师傅正在煎“两面黄”

油汆臭豆腐

上海人有一样吃食,非但不嫌它臭反而有唯恐它臭得不透的,这就是“臭豆腐干”。在旧上海滩,这种臭豆腐干担子街路上是很多的,究其源,这一风味食品也出自城隍庙。百年前,城隍庙西辕门一侧,有个绍兴寡妇,她为了维持生计,将独子带大,便仿用在绍兴老家制作霉千张(即霉百叶)、霉麸,霉干菜的方法,将老豆腐置放在咸雪里蕻及笋片陈汁老麸中浸透发霉后,在油锅中汆熟,其味鲜美无比。从此,她便在西辕门侧隆顺素面馆面前,摆了一副担子,出售油氽臭豆腐干。五六十年间,担主传换了三代,竟然都是寡妇。于是,“寡妇臭豆腐干”名声远扬。


油汆臭豆腐

平望面筋

光绪年间,几个苏州平望人来到上海,为维持生计,便利用善于制作油面筋的手艺,设摊供应面筋页。他们的面筋做得形状大,厚薄均匀,大小匀落,再以鲜肉、笋丝和菜泥制成馅,填入油面筋中,另外将整张的百叶包了肉卷成铺盖状,六只百叶铺盖用线扎成一捆,和油面筋一起放在一大锅中,加入扁尖、香菇等煮汤,汤成则其味鲜美无比。此食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上海人的酷爱。

面筋百叶买起来有单、双档之分,单档即面筋百叶各一件,而双档则倍之,每件仅卖四枚铜元。在面筋百叶摊的边上,正好有个摊头专卖荤素豆腐花,于是吃豆腐花的在隔壁摊上买个单档来垫垫饥,吃面筋百叶的在旁边摊上要碗豆腐花来品品味。这样,这两摊位上自早达晚,坐客常满,成为吃客光顾最多的风味食品之一。不几年,这几个平望摊主便在豫园后面钱粮厅开起了面筋百页的铺子,大大的铜锅子,焰着红火,腾着缕缕热气,很是招来顾客。由于面筋百叶总是拼档供应,于是上海老吃客又称它为“鸳鸯”。


平望面筋


面筋百叶双档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通志馆、《上海滩》杂志编辑部主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上海滩》丛书”《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