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打十斤: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唐大打十斤: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批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瑶族银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展位前,一位身着传统瑶族服饰的中年汉子正专注地展示着他的作品。他就是唐大打十斤,一位来自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银饰制作大师。
从学徒到传承人
唐大打十斤是油岭村唐大打家族银饰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唐是我们瑶族十二大姓之一,大打是我们家族的姓,十斤是我的名字。"他自豪地介绍道。自幼在火炉边伴随着爷爷和父亲打制银饰的"叮当"声长大,唐大打十斤从小就对瑶银制作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小学五年级时,他成功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件瑶银饰品。
1994年,17岁的唐大打十斤来到广州一家银饰店打工,两年后自行开店制作瑶银。为了提升制作技艺,他先后到湖南、贵州、云南、上海等地闯荡,做学徒、跑市场、拜师傅,吸纳南北各地银雕流派的特色精华。
精湛的制作工艺
传统瑶族银饰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包括化银、锻打、下料、雕刻、焊接、抛光、酸洗等三十多道工序。"我的制作工具有300多种,仅雕花用的铲刀就有50多种。制作一个银项圈,仅是上面的图腾,就需要用到7种工具。"唐大打十斤对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瑶族银饰品类繁多,包括头簪、耳环、胸牌、项圈等,饰品图案复杂灵活,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也有月牙形、人物、花鸟虫鱼等图腾图案。据唐大打十斤介绍,佩戴瑶族银饰是一种对祖先和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崇拜。每一件银饰上的每一个图腾都代表连南八排瑶不同的故事。
传承与创新
随着连南瑶寨旅游业的兴起,唐大打十斤敏锐地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创办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桃花红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瑶族银饰的研发、制作及销售,并招收了多名学徒,希望将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以及瑶银所承载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同年十月,唐大打十斤受邀在广东瑶族博物馆成立了瑶族银饰制作坊,集培训、展示、销售一体。但连南瑶银仍旧一度面临困境。"我们连南传统的瑶银主要适用婚礼、葬礼、祭祖以及重大节日等,总体需求较小,通过调查我发现市场对于各种常用银饰品及水壶、水杯等产品需求较大。"唐大打十斤暗自下定决心,瑶银要存活,必须适应市场。
唐大打十斤制作的瑶银水壶及水杯。受访者供图
通过外出学习和创新,唐大打十斤将瑶银从传统银饰扩展到银制茶具、桌面装饰、改良首饰、大型装饰等,使这一技艺得以现代化和多样化。"我一直致力于将瑶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今,"大打打银"制作的不少大件生活用品已经走上市场。
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宣传越来越广,瑶银等手工艺商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广东瑶族博物馆的瑶族银饰制作坊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关注,唐大打十斤制作的银饰因其出众的工艺深受游客喜爱,常常被当做旅游纪念品及伴手礼,不仅走向海外,也吸引了许多回头客。
工匠精神
当被问到如何理解"匠心"时,唐大打十斤讲了几个曾经的小故事。"时间太紧,原本我是不想接单的,但是客户相信我,还是选择我来制作。加班加点花了近十天的时间,我终于按照客人的要求将样品制作出来,我感慨道,'按时交货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如果不能保质保量按时交货,我们宁愿不接订单。'"
传统纯手工瑶银制作工序、技艺复杂,尤其是新娘结婚时所需佩戴的配套银饰,往往需要半年之久,因此耐心是一名银匠必不可少的品质。"去年12月,一名来自南岗、现生活在内田的瑶族女孩找我定制一套结婚用的银头饰,因为女孩自己不清楚头饰应该使用何种形制和图案,制作过程中反反复复找我修改。我非常能够理解她,始终没有半点不耐烦,直到女孩和家人满意地高高兴兴地将头冠取走。"
"匠心"还是坚持和静心。唐大打十斤笑着说,自己依旧在不断学习不同的银饰制作工艺,让瑶银制作更精美,能够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同时顺应潮流开设银饰DIY工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未来展望
唐大打十斤表示,将继续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他也期待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瑶族银饰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世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