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票房破7亿,19.9元低价票却成“陷阱”?
春节档票房破7亿,19.9元低价票却成“陷阱”?
2025年春节档电影预售开启仅两个多小时,总票房便突破亿元大关,创下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最快破亿纪录。截至1月27日12时40分,档期预售票房已达7.36亿元,超过去年春节档最终预售票房成绩。《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多部热门影片参与竞争,涵盖武侠、神话、动画、悬疑、动作等多种题材,为观众提供丰富选择。
然而,在票房飘红的同时,一个老话题再次引发热议——电影票价格。曾经常见的19.9元低价票似乎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套路”。
在猫眼APP上,多家影院的票价显示为“19.9元起”,但当消费者进入选座页面时却发现,能容纳150多人的影厅里,仅有1个位置是19.9元的特惠区域,且位置偏僻。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让不少网友感到被欺骗。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4年暑期档平均票价约为40.9元,比去年小幅提高0.1元。这一价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高位。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暑期档全国平均票价从2014年的35.6元一路上涨至2024年的40.8元,仅在2016年和2020年稍有回落。
电影票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平台补贴的减少是重要因素。曾经各大票务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推出了大量9.9元电影票、免费观影券等优惠活动,但这种“烧钱”模式难以持续。2018年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限制“票补”力度,全国影院票价不得低于19.9元,这一价格实际上已成为行业底线。
另一方面,服务费的收取也增加了购票支出。一张电影票中,除了最低发行价和影院溢价外,还包含了服务费等额外费用。例如,有消费者晒出的票根中,服务费就高达9.9元。此外,部分影片最低发行价偏高、影片时长增加致使排片场次减少等因素,也迫使影院提高单场票价来对冲影响。
面对居高不下的电影票价,观众应该如何买到实惠的电影票呢?小红书上的一些用户分享了一些实用的购票技巧。例如,通过《影惠速达》公众号,部分场次可以享受到19.9元起的优惠价格。此外,还可以关注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优惠活动,以及各大票务平台的特惠抢票活动。
但从根本上来说,电影票价格的合理回归还需要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正如专家所言,保持电影市场的持久“沸腾”不能靠一味“抬价”或是设置低价“陷阱”,而是要靠实打实的价格和诚意满满的质量留住观众,保“质”才能增“量”。电影消费具有大众属性,春节档、暑期档显然应承担更多的文化意义和作用,而非让票价一路走高,“观众不够,票价来凑”。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既要开拓更多元的收入来源,提升相关衍生产品占电影收入的权重,摆脱单纯的票房依赖,更要持之以恒地去创作更加优质、吸引人的电影作品。同时,电影院和发行方应改善定价和宣传策略,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以回应影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