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美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贵港:美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贵港市,这座被誉为“荷城”的美丽城市,不仅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食产业发展之路。从传统的桥圩鸭肉粉到创新的稻渔综合种养,贵港的美食产业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冲口屯:文化与美食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本
在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石连村冲口屯,一场以醒狮文化为核心,融合特色美食和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冲口屯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90%的村民外出打工创业,常住人口不足40人。自2016年以来,冲口屯抓住峡山至东津公路建设机遇,通过土地流转模式,将全屯4000多亩土地收归集体统一经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富硒百香果、蜜柚、黑黄皮等特色产业,成功申报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
2020年,冲口屯开始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建设“三园两基地”,并以此为平台吸引游客参观,进而发展民宿、餐饮产业。如今,冲口屯集体经济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昔日的“空心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美食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博白县政协关于发展客家美食产业的调研报告为贵港美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报告提出,应按照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做高品味的“三品战略”发展思路,将特色美食产业打造成助推乡村振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具体而言,应建立和完善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客家美食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协调解决发展客家美食产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美食产业调查研究、技能培训、等级评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行业规范引导美食生产企业做好食材优选、食品卫生、工艺质量等服务标准。
在品牌打造方面,应重点扶持一批自治区级甚至国家级客家美食龙头企业,鼓励博白白切企业建立以集团总公司、子公司、终端店为主体的总部经济。同时,加快建设客家美食三产融合产业园启动区、食材加工冷链物流园,引进原辅料供应、食材加工、食品包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美食文创产品研发等关联企业入驻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创新驱动:稻渔综合种养的贵港实践
2024年首届稻渔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贵港市桂平市召开,大会邀请了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探讨稻渔产业趋势,为贵港的美食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统计,2023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490.34万亩,产出各类水产品416.65万吨。其中,稻虾种养面积2530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37%;稻鱼种养面积1400万亩,占31.39%;稻蟹种养面积265万亩,占5.90%。
贵港市在稻渔综合种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覆盖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桂林市全州县,百色市靖西市、那坡县等5个县(市)中的85个乡镇,形成了垄稻沟养鱼、稻田坑沟养鱼、稻田深沟养鱼、田塘贯通养鱼和稻—灯—鱼—菇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2021年,该系统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提高了稻田利用率,促进了水稻生态种植,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模式,真正实现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多重效益。
展望未来:美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美食产业已成为贵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从冲口屯的醒狮文化体验到博白客家美食产业的发展,再到稻渔综合种养的创新实践,贵港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未来,贵港应继续加大对美食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人才支撑体系,加强在职教育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美食行业。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吃住游娱购”多点支撑的文旅产业格局,让美食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