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与乌兰浩特城管执法引热议:权力边界何在?
萧山与乌兰浩特城管执法引热议:权力边界何在?
近日,浙江萧山和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接连发生的两起城管执法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两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当前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更引发了人们对城管执法权力边界和执法方式的深度思考。
萧山事件:暴力执法引发众怒
9月15日,一段发生在浙江萧山的城管执法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视频显示,三名身着城管制服的人员在收缴一名老年摊贩的秤砣时发生争执。其中一名工作人员竟然用腿折断秤砣,并在老人追上交涉时将其摔倒在地。这一幕令人震惊的画面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不仅因为执法行为的粗暴,更因为它折射出当前城管执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公众普遍质疑:城管执法的权力边界究竟在哪里?在维护城市秩序的同时,如何才能兼顾执法的温度和人性化?
乌兰浩特事件:一张A4纸引发的争议
无独有偶,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也发生了一起引发热议的城管执法事件。9月18日,当地一名经营月子餐生意的商户在自家店面玻璃上张贴了一张A4纸大小的招聘信息,结果被城管部门要求接受罚款200-1000元的处罚。
这一处罚决定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商户行为确实违规,但也有很多人指出,这样的处罚缺乏温度和灵活性,不符合“轻微不罚”“首违不罚”的执法原则。面对舆论压力,乌兰浩特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最终撤销了处罚决定,改为“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执法困境:权力边界与人性化的平衡
这两起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地区,涉及不同的执法情形,但都反映了当前城管执法中面临的共同困境:如何在维护城市秩序和管理效率的同时,兼顾执法的人性化和灵活性?
从法律层面来看,城管执法的权力范围主要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规。例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第34条规定,在城市建筑物上未经批准张贴宣传品的,可以并处罚款。但这样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管执法人员在面对城市管理和执法任务时,确实需要一定的强制力来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但另一方面,过于机械的执法方式往往会引发公众的反感和抵触,甚至可能导致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改革方向:柔性执法与制度完善
面对这些挑战,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执法方式。例如,江苏南通市在2024年提出开展“柔性执法精准提升年”活动,要求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既要完成创建目标,又要践行柔性执法理念。具体措施包括:
- 细化执法标准和流程
-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 建立执法效果评估机制
- 鼓励群众参与城市管理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执法效果,更能增强公众对城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城市管理需要力度,更需要温度。只有把执法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里,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享。”
结语:共治共享的城市未来
浙江萧山和乌兰浩特市的两起城管执法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城管执法工作的契机。在追求城市整洁和管理效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执法工作更有温度?如何在维护秩序和保障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不仅需要城管部门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当每个人都成为城市美好环境的守护者,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