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可灵”AI:电影营销的革新者
快手“可灵”AI:电影营销的革新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各行各业。在电影行业,AI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流程,更为电影营销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快手推出的“可灵”AI视频生成大模型,以其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正在成为电影营销领域的一颗新星。
可灵AI:让视频创作触手可及
可灵AI是快手推出的一款AI视频生成工具,自2024年6月问世以来,已迅速积累了超过360万用户,累计生成3700万个视频和超一亿张图片。其核心功能包括AI视频生成和编辑,支持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目前提供可灵1.0和1.5两个版本模型供用户选择。其中,1.0模型拥有更强大的可控生成能力,而1.5模型则可直出1080p高清视频、提高画面美感。
可灵AI的使用非常简单,用户只需输入文字描述或上传图片,即可生成相应的视频内容。平台支持多种风格和特效,适用于短视频创作、动画制作等多个场景。目前,可灵AI已形成App、Web端(中、英文版)、快手站内小程序等多端跨平台产品矩阵,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
革新电影营销:9位导演的AIGC实验
2024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迎来一场特别的首映礼。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这9位知名导演,完全依托快手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完成制作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短片亮相。
这是一次群体深度利用AI视频生成技术进行的电影级内容创作,更是中国影视创作历史上的首次尝试。9部电影短片从奇幻、志怪到亲情、动画,类型多元,参与的导演更是由导演协会两任会长——李少红、贾樟柯挂帅,带领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等年轻导演直接用AI“拍电影”。
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们遇到了各种挑战。例如,俞白眉在制作《百鬼勿扰》时,尝试在浓雾山林中展现钟馗与各种妖怪的斗争,但发现AI在控制镜头运动方面仍需迭代提升。贾樟柯在《麦收》中尝试用AI解决所有特效问题,要求6分钟内锁定人物脸部特征并保持连贯性,可灵AI的空间识别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刘达认为,这些实验性电影短片虽然在影片时长、技术品质、视觉表达等方面与真正的电影尚存差距,但充分展现了以生成式AI、AI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现代智能科技,在电影创作生产领域的深化应用和发展演进,将对电影产业以及整个数字视听产业推进智能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技术优势与挑战并存
可灵AI在影视级内容创作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其支持首尾帧控制、运动笔刷、对口型等功能,并率先内测视频人脸模型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手段。然而,正如俞白眉所言,目前AI生成的内容仍难摆脱“塑料感”,在质感和细节处理上与真实拍摄仍有一定差距。
尽管如此,可灵AI的出现无疑为电影营销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片段,更为电影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AI生成的动态海报、预告片等营销素材,可以更快速、更低成本地触达目标观众。
未来展望:AI与电影的深度融合
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电影行业。从最初的特效制作到如今的全程AI生成,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可灵AI作为这一变革的先行者,不仅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新的工具,更为整个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电影行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帮助导演实现更具创意的视觉效果,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观众喜好,优化电影营销策略。未来,AI与人类创作者的协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
正如导演俞白眉所说:“AI注定会打破人类在所有创作领域的定式,我们已有的定式都将改变。”在AI时代,电影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而可灵AI无疑将成为这一变革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