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是一种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型哮喘。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方面显示出积极效果。本文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又称咳嗽型哮喘,是一种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型哮喘。本病好发于儿童,成年人群中其发病率较典型哮喘高,发作一般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秋季节多发,常于夜间或凌晨加剧。其病理生理改变是持续性气道炎症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该病发病率较高,患病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约50%~80%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可发展为典型哮喘病,很多学者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病的前驱表现。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148例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医院就诊的CVA患者,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已经取得确切肺功能疗效的辅舒酮气雾剂治疗,通过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进一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共收集148例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CVA患者,所有病例均依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06年版《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以下简称06版GINA指南)及《中医内科学》(第6版)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CVA。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顽固性咳嗽等。排除标准:(1)已经确诊为典型哮喘的患者;(2)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性或慢性疾病;(3)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等。年龄8~52岁,平均(18.6±4.8)岁,其中男性80例,女68例;病程3~12周,平均(7.1±1.3)周。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病程(7.2±1.4)周;对照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病程(7.0±1.4)周。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 对照组:单纯采用已经取得确切疗效的西医治疗:辅舒酮气雾剂(丙酸氟替卡松)。用法:每次 250~500 μg,每日2次。
- 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以下中医治疗,加用止咳颗粒(医院制剂)。主要成分:麻黄、北杏、百部、黄芩等。功能主治:止咳平喘,适用于外感引起的干咳、少痰、胸闷、气促之症。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包,每日3次,或遵医嘱。
2~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即: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呼气峰流速(PEF)。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FEV1、FVC及PEF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的FEV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FVC及PEF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中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讨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类以持续性、慢性、顽固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诱因复杂多样,其中尘螨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变应原,应注意避免与尘螨的接触。大量研究表明,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哮喘病的前驱症状,其病理生理改变与哮喘病相同,表现为持续气道炎症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如患者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发展为哮喘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学习质量。
患者一旦确诊为CVA,目前临床上的治疗原则为,停止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加强哮喘病初级预防,旨在促进和加强Th1的细胞反应。具体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治疗为主。气道炎症控制后,其咳嗽等临床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近年来,临床上多使用辅舒酮气雾剂进行治疗,通过抑制气道收缩物质的合成及释放,改善肺部功能,疗效明确。随着对本病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对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有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医院配制的中药治疗后,患者的FEV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FVC及PEF差异不明显。
综上所述,在辅舒酮气雾剂治疗CVA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气道阻塞程度,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