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福建游神:从明清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福建游神:从明清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0816124_121348502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FF9RGN055656AX.html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22356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80786
5.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3/12/content_348916.html
6.
http://fjnews.fjsen.com/2024-02/25/content_31525859.htm
7.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223/29d10113826846d6b629e97cbd4f3b80/c.html
8.
https://www.china8m.com/16614.html
9.
https://news.fznews.com.cn/dsxw/20240225/YZ18Ty5M8D.shtml

福建游神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琉球官话课本记载,当时的游神活动已经十分盛大。《学官话》中生动描绘了游神的热闹场景:“才出门不多远,就碰着一驾抬阁,那火把点得亮炵炵的,把那锣鼓不住的打,号头喇叭不住的吹,那抬阁的故事,就车起来,官模又好,人又生得好,真真爱死人,好看不过的。”

01

从明清到近现代:游神文化的传承

游神活动在福建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据考证,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游神的习俗。当时,人们相信通过游神来庆祝、祈福,可以保佑村庄风调雨顺,丰收安康。这种习俗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通过琉球学生的记载得以流传至今。

02

当代创新:年轻一代的接力

进入当代,福建游神文化不仅没有衰落,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在福州长乐区潭头镇,游神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盛事。据潭头镇副镇长郑军介绍,游神民俗活动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扛轿辇的壮年,到手捧香炉的长者,到提灯执扇的女性,再到挺神将的年轻人,无不体现着基层农村团结有序的社会关系和分工。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一代正在为这项古老民俗注入新的活力。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在圈粉无数的神将背后,就有许多年轻人的参与。“00后”林滨是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从小对村里的游神文化耳濡目染,可以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让我一直想创新设计一尊神将形象。”设计神将形象并非易事。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民俗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林滨坦言,在设计新形象时也遇到不小的阻力,要耐心说服老一辈人接受这种创新,找手艺人雕刻脸谱、加工服饰上的刺绣图案等,从设计到成品大约花了两年时间。当新版神将在游神中露面后,很快便在视频平台上走红,因形象俊美颇受欢迎,也得到老一辈人的认可。“与旧版相比,新版会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有的人称它为‘动漫脸’。很荣幸能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林滨说。村子里像林滨这样热衷于游神民俗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游神中,挺神将者多为青少年,由于神将塔骨重的可达七八十斤,需要年富力强者才能扛着巡游。他们当中有的是过年回乡的青年,有的是还在上学的学生。一般每尊神将由四五个人轮换扛,并且有专业的一套脚步和手部动作。“虽然没有专门学过,但从小跟着游神队伍看,久而久之就会了,身边的同龄人也纷纷加入这个队伍,感觉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今年20岁的林彦鑫参与挺神将三年了,目前在重庆上大学,每年春节回乡都会参与游神民俗活动。

03

文化传播:从福建到海外

近年来,福建游神文化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传播到海外华人社区,例如日本横滨中华街的妈祖祭和马来西亚柔佛古庙游神,成为连接华侨与家乡文化的纽带。在福州地区,每个村子的游神时间各不相同,从正月初一延续到整个正月。潭头镇副镇长郑军告诉记者,游神民俗活动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扛轿辇的壮年,到手捧香炉的长者,到提灯执扇的女性,再到挺神将的年轻人,无不体现着基层农村团结有序的社会关系和分工,而绕境游神则推动着村与村之间的和谐往来。

04

社会影响:从地方到全国

在当代社交媒体上,福建游神活动频频登上热搜。据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党委书记林祥果介绍,现在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游神活动,甚至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游客专程前来观看。厚福游神队伍长度达到4公里,巡游18个自然村,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据当地人介绍,长乐厚福游神民俗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长乐靠海,是知名侨乡,从前当地人以出海捕鱼为生,也有很多人远渡重洋讨生活,游神活动的兴盛,为求保境安民,也为外出谋生的乡民祈求平安。”潭头镇耆老林国杰说。追溯游神文化源头,要从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说起。据统计,福建有上千种神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研究认为,福建民间信仰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福建人的祖先从中原躲避战乱南渡,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信仰,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加上自然灾害、疫病及战争械斗等社会矛盾,促使民众寻求神明庇佑。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俗有何内生动力?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瑞认为,归根结底是人们将美好的品德寄托在神明的身上,神明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妈祖文化蕴含的是海洋精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蕴含的是关爱妇孺的品德,而关老爷则是忠义的象征。游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游神活动中蕴含着竹编技艺、脱胎漆器、十番音乐等非遗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厚福林氏宗祠总理事会负责人介绍,鼓板、舞狮、舞龙等表演是当地游神的传统搭配,今年首次邀请潮汕英歌舞队加入,促成地区之间乡土文化互相交流。记者采访时遇到从北京自驾前来的张女士一家,她说,这趟春节旅程就是为寻找年味而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传播很广的福建游神文化,循着地址找来了,这里的民俗和北方很不一样,值得体验一番。社交平台上也有众多网友评价:“民俗的魅力,很震撼”“福州传统文化的复苏,很精彩”“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

05

结语

福建游神文化从明清时期的民俗活动,发展成为当代广受欢迎的文化盛事,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创新,让这项古老民俗焕发新生,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传播到海外华人社区,成为连接华侨与家乡文化的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