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故宫博物院:从泰平岁看古代盛世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故宫博物院:从泰平岁看古代盛世文化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32616
2.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2-24/doc-inakcfep4414579.shtml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4%B9%BE%E7%9B%9B%E4%B8%96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5%88%99%E5%BE%90
5.
https://www.lingyuan.gov.cn/html/LYSZF/202311/0169961068163943.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87%88%E6%9C%83
7.
https://k.sina.cn/article_7062056909_p1a4ee6fcd00100k8z6.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9%9B%8D%E4%B9%BE%E7%9B%9B%E4%B8%96
9.
https://m.sxnywlwpt.com/mjcs/2202.html

“泰平岁值泰平春,亿万人增亿万寿”这副对联,出自清代乾隆皇帝的《元旦试笔》,不仅是乾隆时期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更是故宫博物院展览中展示古代盛世文化的重要展品。

这副对联最早出现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元旦,当时乾隆帝已经执政三十五年,正值花甲之年。他决定为自己预备一处归政后颐养天年的居所,于是下旨修建宁寿宫。宁寿宫位于紫禁城东北部,始建于明代,原名仁寿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二十八年(1689)改建为宁寿宫。“宁寿”一语出自《尚书》,有安宁长寿之意。

宁寿宫分期进行建造,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基本完工。宁寿宫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从皇极门起,包括皇极殿、宁寿宫等正殿。北半部又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建筑;东路为畅音阁、阅是楼、庆寿堂、景福宫等建筑;西路为宁寿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形状狭长,南北长160余米,东西宽不足40米。宁寿宫花园分为南北纵深四进院落,园中共有20余座建筑。宁寿宫修建历时五年,建成后乾隆帝特地撰写了《宁寿宫铭》。铭中表达出自己要归政退位,以及“仁爱治国”“赐寿百姓”的理想。

其中,倦勤斋位于宁寿宫花园西北角处的第四进院落中。这一进院落仿自建福宫花园。其中符望阁仿延春阁,养和精舍仿玉壶冰,玉粹轩仿凝晖堂,竹香馆仿碧琳馆,倦勤斋仿敬胜斋。“倦勤”一语出《尚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倦勤斋与宁寿宫整体建筑同期而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成,同样为乾隆帝逊位后颐养天年之所。

乾隆三十八年,在完成外部建筑工程之后,倦勤斋开始进行内檐装修。内务府负责制定尺寸、设计款式,并绘出图纸、制作烫样,再发往两淮盐政承办。乾隆三十九年(1774),两淮盐政在完成制作后,由盐运使李质颖负责装船,同时把制作数目造册,并绘制图纸以便安装,派人运往京城,交予宁寿宫工程处进行安装。这种做法使得倦勤斋的内檐装修从材料选择到制作手法上,都具有明显的江南风格。倦勤斋在嘉庆、光绪两朝曾进行修缮, 但改变甚少,基本上保留了乾隆时期的样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举行了禅位大典,但乾隆帝在执政六十年后却没有真正归政。乾隆帝名为逊位,可仍旧住在养心殿内每日训政。嘉庆帝仍然住在皇子所居的毓庆宫中。嘉庆年号也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诸如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军政大权,仍牢牢掌握在乾隆帝手中。作为太上皇宫修建的宁寿宫,乾隆帝也不曾搬去居住。不过宁寿宫花园及其中的倦勤斋却深受乾隆帝喜爱。自建成后,乾隆帝经常前往游览并写下不少诗篇,如《倦勤斋》《题倦勤斋》《倦勤斋敬题》《倦勤斋作歌》等。

倦勤斋的建筑格局分为东五间与西四间。东五间以木装修隔成凹字形转角仙楼。门后入口处留出开敞空间,形如广厅,其余为上下两层仙楼。所谓仙楼指的是建筑室内以木装修隔的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也可以作为其它用途。西四间较为开敞,西侧设一座方亭式戏台,东侧与仙楼相接。楼上楼下的西侧都设有宝座床,方便皇帝观戏听曲。倦勤斋西间的北墙、西墙、天顶三面墙上,装饰有以假乱真的通景线法画。

倦勤斋西四间通景线法画的位置颇为隐蔽,想要一窥画作,需得经历一番曲折。进入倦勤斋门厅后,沿着狭窄走道不断转行,经过一系列隔间,首先会进入一间小寝室。寝室中除了摆放着一张床,还有安设着两架并排镶在墙上的“半出腿”镜屏。这两架镜屏样式完全相同。其中一架是真实的镜屏,另一架则既是镜屏又是一道暗门,有机关可以打开。在宁寿宫及倦勤斋的内檐装修中,玻璃及玻璃镜的应用特别多。这种做法引入了全新的室内空间设计理念,也为清宫装饰艺术带来审美的变革。玻璃镜与通景线法画存在联系。二者都可以制造出空间幻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曲折狭窄的走廊,真假难辨的镜屏,倦勤斋复杂的内部空间好似一座迷宫。跨过狭窄的镜屏暗门再前行几步,便会进入豁然开朗的空间。当中是一座方亭式小型戏台,周围墙壁及天顶上绘满了通景线法画。戏台对面分上下两层,皆设有宝座床。乾隆帝可以在此安坐看戏。

什么是通景线法画?关于这类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绘画作品,学界对其定名不一。所谓“线法”,是清代人将西洋透视法概括为“定点引线之法”的简称。用透视画法绘成的图画便称之为“线法画”。线法画与西洋艺术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透视感及三维空间的进深效果。有学者借用西方绘画的概念,将倦勤斋墙壁上的绘画称为“天顶画”“全景画”。也有学者认为通景画可以理解为一种画幅较大甚至与墙壁等同的贴落画,并将倦勤斋中尺幅较大的线法贴落画称为“通景线法画”。所谓“贴落”,指的是在建筑内部墙面裱糊粘贴画幅的手法。这些粘在墙上的画幅也被称为“贴落”或“贴落画”,意思是是可以贴上、取下之画。一般来说,贴落画尺幅比较大,往往占据着半个或整个墙面。贴落画的作用与壁画类似,但是制作和更换却要比直接画在墙上的壁画简易和方便得多。贴落画在清代宫廷中非常普遍,紫禁城、避暑山庄、圆明园及各处行宫中都装饰有贴落画。综上所述,“通景线法画”这一名称可以更加准确地概括出此类贴落画的特点,又不会与其他画种相混淆。通景线法画属于贴落画的一种,主要利用西洋透视画法绘制而成,在大面墙壁上营造出近似真实的空间景象。

由于通景线法画直接张贴在墙壁上并且长期曝露在外,因此保存起来非常困难。现今留存下来的清宫通景线法画实物并不多,分别位于玉粹轩、养心殿、养和精舍、景祺阁、长春宫等几处,其中最具代表性、保存状况最好的莫过于倦勤斋通景线法画。倦勤斋西四间中天顶、西墙、北墙上的通景线法画尺幅巨大,是由多个局部画幅拼接而成。这些通景线法画与倦勤斋原本的室内装饰相互连接,天衣无缝地打造出亦真亦幻的室内空间,这是其他通景线法画所不具备的特点。

倦勤斋西四间中的巨幅通景线法画是如何绘制出来的?简单来说,乾隆三十九年(1774),宫廷画家按照乾隆帝的旨意开始绘制倦勤斋各房间中的贴落画。与此同时,倦勤斋西四间的大幅通景线法画也展开绘制。由于通景线法画面积特别大、难度特别高,因此时间耗费也特别长。以至宁寿宫建成之时,倦勤斋西四间的通景线法画还没有画完,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才最终完成。

倦勤斋中的通景线法画前后历时五年完成,图样设计复杂,过程十分曲折。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在乾隆帝的授意下,清宫画家们开始孜孜不倦地绘制倦勤斋中的通景线法画及贴落画。首先绘制的是倦勤斋东间的贴落画和大幅通景线法画。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可以见到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倦勤斋东五间的贴落画主要由宫廷画家方琮、杨大章、王幼学等人负责绘制。而西四间的通景线法画则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及其弟子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艾启蒙(Ignaz Sichelbarth)等负责绘制。这些画家都是当时宫廷中的佼佼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这副对联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多次出现,特别是在宁寿宫花园的倦勤斋中,与通景线法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了乾隆盛世的文化特征。乾隆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阴影。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指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庆四年(1799年)这一段时期。清人入关后,在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下,提高了经济实力,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在盛世期间,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国防力量也相对强大,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上升状态,其时间跨度至少有12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康乾盛世繁华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国历史上亦有相当地位,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故史学界一般将康雍干三朝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康乾盛世在学术界上也具有争议,学界对于盛世是否存在及盛世的定义尚存不同见解。有说法认为康乾盛世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该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有历史学家如欧阳泰(Tonio Andrade)指出,从1300年到1750年,中国和欧洲发生的战争数量相比而言大致相当,1750年后至1799年是「清朝大和平时期」,尽管该时期民变不断,且当中部分规模较大,但是与以往大部分时期的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在「大和平时期」发生战事的频率和数量较少,此外,有说法认为「盛世有阴影,乱世也有希望」,盛世并不是「尽善尽美,事事顺心」,在康雍干时期,自康熙帝以少年天子的身分制伏权臣鳌拜,并平定三藩之乱之后,皇室权威大提升,中原地区完全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整个国家也没有长期和大型的战事导致社会受到破坏,因此社会得以安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逐渐走向繁荣时代。

这段时期在英语中被称为「High Qing」或「High Qing era」,即盛清或盛清时期。西方学者如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魏斐德、罗威廉(William T. Rowe)、欧立德、濮德培、理查德·史密斯等皆在著作中用到该词,认为是清朝兴盛与繁华的时期,是帝制中国最后的高峰期,亦有说法称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中国皇权集中也达到高峰,不算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

通过参观故宫博物院的展览,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盛世的文化象征及其深远影响。这副对联不仅是乾隆盛世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