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老蔫”到小品王:赵本山首次春晚登台记
从“徐老蔫”到小品王:赵本山首次春晚登台记
1990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一个来自东北的二人转演员,穿着土气的花棉袄,戴着破旧的毡帽,用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向全国观众介绍自己:“俺叫徐老蔫,今年四十五,是个单身汉……”
这个看似普通的开场白,却开启了中国小品艺术的新篇章。这个演员就是赵本山,那个除夕夜,他和搭档黄晓娟表演的小品《相亲》,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来自东北的“土老头”。
从孤儿到明星
赵本山的童年充满了苦难。1957年,他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的一个贫困家庭。6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父亲逃荒出走,他几乎成了孤儿。为了生存,赵本山跟着盲人二叔赵德明学艺、卖艺,吃百家饭长大。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这些本领都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
16岁时,赵本山加入了乡镇曲艺团。当时的铁岭市政协委员和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发现了他的才华,邀请他加入自己创作的剧目《摔三弦》,赵本山再次扮演盲人角色。李忠堂对这个作品非常满意,后来直接认赵本山做自己的干儿子,帮助赵本山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1982年,赵本山凭借《摔三弦》一炮而红,他扮演的盲人张志惟妙惟肖,并靠这部戏获得了一个名号——东北第一瞎,赵本山在东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登上春晚的舞台
1987年夏天,时任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的姜昆带着几十位相声演员来到铁岭演出。姜昆多次登上春晚舞台,已然成为相声界的代表。可铁岭观众却给了姜昆一个下马威,他们的相声表演遭到了观众的冷落。
正好李忠堂全程陪同,他便告诉姜昆,铁岭人都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他的相声不太受欢迎。姜昆心生好奇,便去看了赵本山的表演。他发现赵本山确实有些本事,表演风格独特,幽默风趣,深得观众喜爱。姜昆便主动找到赵本山,邀请他上春晚给全国观众表演小品。
经过三年的准备和积累,1990年,赵本山终于站在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他和黄晓娟合作的《相亲》,讲述了一个农村鳏夫和寡妇互送情书,最终发现对方是旧时相好的故事。赵本山扮演的“徐老蔫”形象,以其独特的东北口音、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夜成名
《相亲》的成功超乎想象。节目播出后,赵本山一夜之间成为全国观众的宠儿。他的经典台词“一竿子支到三零零零年了”、“她那单位可好了,可惜调不回来,阎王爷给办的”等金句,迅速在全国流传开来。
这次演出不仅让赵本山一夜成名,也开启了他长达21年的春晚之旅。从1990年到2011年,赵本山共计21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1994年缺席),演绎了《小九老乐》《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不差钱》等21部小品,其中十五次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小品类奖。
赵本山的成功,离不开他早年的苦难经历和艺术积累,更离不开贵人的帮助。二叔赵德明教会了他艺术的本领,干爹李忠堂给了他发展的平台,而姜昆的慧眼识珠,则将他推向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从一个讨饭的穷小子,到小品王,再到拥有自己的商业帝国,赵本山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1990年那个除夕夜,他站在春晚舞台上,向全国观众说的第一句话:“俺叫徐老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