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佛宗道源的文化瑰宝
天台山:佛宗道源的文化瑰宝
天台山,这座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名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山。它既是道教南宗的祖庭,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被誉为"佛宗道源"。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历史与传说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部璀璨的文化篇章。
国清寺:天台宗的发源地
国清寺,这座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的古刹,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据传,寺庙的建造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手所画的样式,最初名为天台寺,后因智者大师曾说的"寺若成,国即清"而改名为国清寺。智者大师在此创立了天台宗,结束了佛教东传前五百年杂陈纷乱的历史,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中华文化格局。
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高近60米的隋塔,又名"报恩塔",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建。隋塔为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虽因遭火焚毁而失去了飞檐斗拱,但其雄伟的身姿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国清寺的沧桑历史。
国清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古刹。寺内供奉着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他们被尊为"和合二仙",象征着和谐与包容。寒山问拾得的对话,蕴含了处世之道的智慧,至今仍能教育后人: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国清寺还与中日韩三国的佛教交流有着深厚的渊源。日本高僧最澄曾到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尊国清寺为祖庭。高丽僧人义天也曾到国清寺求法,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作为国家5A级景区,国清寺不收门票,寺内提供的素斋营养美味又健康,据说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
赤城山:佛道双栖的圣山
赤城山是天台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海拔306.5米,总面积1.3平方公里。每天日出日落前后,赤城山在朝晖晚霞映照下像一座火红的城堡,因此得名"赤城山"。这座山虽然海拔不算高,却有着"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的气势,因而天台山被称为台岳南门的标志,台州也因此山而得名"赤城郡",天台县也称作"赤城县"。
赤城山的人文文化,自下而上分为佛教文化、济公文化和道教文化。下层紫云洞为东南沿海地区著名的尼庵,中层有少年济公读书处济公院,上层是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历史上的赤城山是一座圣山,是众多高道大德、文人墨客仰慕的地方。敦煌高僧昙猷、天台宗九祖湛然都曾宴坐、讲经于此,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游历到此,建文帝两次度岁在此,可以说这是一座佛道双栖的名山。
天台山是济公活佛的老家,少年济公就是在这里长大的。济公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南宋时期真实存在的人物。史料记载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号道济,公元1148年出生在天台永宁村,长大后在国清寺出家,后到灵隐寺受具足戒,跟随高僧瞎堂慧远学习佛法,是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的一位高僧,因为他行事疯癫,被称为济颠和尚,又因经常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打抱不平,百姓将其尊为"活佛"。公元1209年济公圆寂于杭州净慈寺。
济公故居建筑是"三台九明堂"格局,为当地富庶人家的典型建筑风格。三台即三进,就是三个分隔的道地。每个道地三个堂(一中堂二横堂)合起来称三台九明堂。三个道地的图案各不相同:前道地中间是五蝠,旁边为梅花,意为梅开五福。中道地是鹿,后道地是寿,合称就是寓意"福、禄、寿"。
桐柏宫:道教南宗的祖庭
桐柏宫,这座始建于三国吴时期(公元239年)的道教圣地,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道教南宗的祖庭,更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桐柏宫的建立,得益于一代雄主孙权的大力支持,由高道葛玄主持建造。历经千年沧桑,桐柏宫见证了道教从萌芽到兴盛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宋代是桐柏宫最为鼎盛的时期,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环绕桐柏山头,可容千众,不仅有接待香客的馆舍,甚至还有可接待皇帝的元命殿。然而,世事无常,元末的一场大火让这座千年古观化为灰烬。幸得清雍正帝敕造重建,赐名"桐柏崇道观",才使其得以重生。
2008年,新桐柏宫完成奠基,开始兴建。如今,主体建筑已完成,并开设了兼具道教学修体系教学功能和学术交流功能的全日制高等宗教院校——浙江道教学院,让传统道学在新的发展机遇中继承发展、深化优化。
桐柏宫之所以能成为道教圣地,除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更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桐柏山钟灵毓秀、山水相依,灵草遍布,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修行场所。唐代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在遍游天下名山后,最终选择在天台山玉霄峰隐居,自号"天台白云子"。他潜心道术,曾谢绝三代帝王的盛情挽留,执意在天台山修道。其《天隐子》《坐忘论》《天地宫府图》《服气精义论》《素琴传》等名篇著作都是在天台山完成的。
北宋时期,天台平桥人张伯端创立了道教南宗,其代表作《悟真篇》结合儒释道三家精髓,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为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悟真篇》是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对道教南宗影响深远。
天台山的民俗风情与传说
天台山不仅是一座宗教名山,更是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民俗文化宝库。这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济公的故事。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号道济,公元1148年出生在天台永宁村,长大后在国清寺出家,后到灵隐寺受具足戒,跟随高僧瞎堂慧远学习佛法,是禅宗临济宗杨歧派的一位高僧,因为他行事疯癫,被称为济颠和尚,又因经常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打抱不平,百姓将其尊为"活佛"。公元1209年济公圆寂于杭州净慈寺。
此外,天台山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风情。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道观都要在此举行举行盛大的祈福庙会,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并为十方善信祈福消灾纳财。庙会中社火、戏曲、祭祖活动与各种富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古老淳朴之色彩,与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观的神秘性和多彩性。
天台山,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名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朝圣者。在这里,每一座古刹、每一处洞天、每一段传说,都在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追寻宗教文化的渊源,还是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天台山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