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大会:最新病毒研究进展大揭秘!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大会:最新病毒研究进展大揭秘!
近日,中华医学会2024年医学病毒学大会在广东深圳召开。本次大会聚焦医学病毒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邀请了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1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会上详细讨论了抗呼吸道病毒药物的最新进展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变异株的研究情况,为提高我国应对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演变和传播机制,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抗呼吸道病毒药物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本次大会上,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分享了《抗病毒药物研发实践与思考》,深入探讨了当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王健伟教授则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进展:实践、探索与思考》为题分享了近年来呼吸道感染病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新冠病毒变异株研究获重要发现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柳叶刀》旗下子刊《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筛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刺突蛋白(Spike)中的高频突变位点,发现Spike蛋白胞质尾区第1263位脯氨酸(P)到亮氨酸(L)的氨基酸变异可以促进更多Spike蛋白的包装,从而提高病毒的感染效率。此外,这一变异显著提升了新冠病毒样颗粒(VLP)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该研究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Spike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锁定了高频突变位点。通过假病毒系统筛查发现,P1263L突变显著提升了病毒对细胞的入侵能力。随后,研究团队将利用新冠病毒反式互补系统探究P1263L突变在真实病毒感染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细胞系和类器官中,P1263L均显著增强了病毒感染性,证实了该突变在促进病毒传播中的作用。P1263L突变位于Spike蛋白胞质尾区的FERM结合基序,该基序为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与Spike蛋白的结合区域。机制研究表明,P1263L通过干扰Spike与ERM的结合显著增加了病毒表面的Spike蛋白数量。
基于此特性,研究人员将P1263L突变引入新冠VLP mRNA疫苗,以增加VLP表面的抗原量。实验结果显示,携带P1263L突变的疫苗在免疫小鼠后,显著提高了小鼠淋巴结中生发中心B细胞(GC B)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比例,并诱导了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此外,在小鼠攻毒实验中,接种携带P1263L突变疫苗的小鼠肺部病毒载量显著降低,肺组织病变明显缓解,表明P1263L突变可以优化新冠VLP 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将P1263L引入其他β-冠状病毒(如SARS-CoV、MERS-CoV)的VLP mRNA疫苗中也取得了同样的优化效果,显示出该策略在冠状病毒疫苗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研究成果的实际意义
这些研究进展展示了我国在病毒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特别是在当前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流行的情况下,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抗呼吸道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研究发现将为疫苗的优化和升级提供重要参考。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大会的召开,不仅为病毒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我国病毒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应对新发及再发病毒带来的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