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治理新模式:从司法主导到社会主导
青少年犯罪治理新模式:从司法主导到社会主导
2024年3月,河北邯郸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校园命案:三名初中生涉嫌杀害同班同学。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更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2018年至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年均上升率达16.7%。这表明,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增加,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从犯罪类型来看,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聚众斗殴、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值得注意的是,强奸罪的占比从2020年的9.5%上升至2022年的11.6%,显示出性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机动车辆盗窃和刑事杀人案件有所增加,反映出犯罪手段的多样化和暴力程度的升级。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据统计,88%的涉罪未成年人来自问题家庭,包括流动式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及再婚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如监护人监护意识不强、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推手。
现行治理模式的困境
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治理主要依赖司法系统,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如涉罪未成年人不捕不诉率升高、重新犯罪率持续下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司法资源有限,难以对所有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有效教育和矫治。其次,过度依赖司法系统可能导致“标签效应”,即一旦被贴上“犯罪者”的标签,青少年很难重返社会。此外,现行模式忽视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其他重要力量的作用,未能形成全方位的预防和矫治体系。
社会主导型治理新模式的探索
针对现行治理模式的不足,苏州大学法学院邢时俊教授提出了社会主导型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社会力量在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过多方联动,构建全方位的治理体系。
社会主导型治理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具体而言,家庭应承担起首要责任,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提升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健康人格;社区和社会组织则可以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辅导项目,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国际经验也印证了社会主导型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例如,挪威通过警察网络巡逻队监控非法活动,有效保护青少年安全;泰国修订《儿童保护法》,增加不良行为风险儿童的福祉保护计划,注重事后监督和教育。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结语
青少年犯罪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当转变观念,从单纯依靠司法系统转向社会主导型治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全方位的预防和矫治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