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桥街道:垃圾分类的“五社联动”创新实践
五里桥街道:垃圾分类的“五社联动”创新实践
五里桥街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上海最早探索社区自治共治的街道之一。近年来,该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创新,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转变为居民的“新习惯”。
“五社联动”创新机制
五里桥街道的“五社联动”机制,即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的协同合作,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街道依托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做实枢纽功能,积极链接联动“五社”力量。辖区现有社会组织94家,重点扶持社区社会组织43家,各类群众自治团队207支,志愿服务团队182支,社会和社区工作者449人。
垃圾分类的“五里桥模式”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五里桥街道充分发挥“五社联动”机制的优势,创新性地将垃圾分类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多元主体参与
街道整合各类资源,发动居民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智能化管理
街道引入智能垃圾分类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垃圾分类投放的实时监测。同时,开发垃圾分类小程序,居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垃圾分类查询和投放记录,既方便了居民,又提高了分类准确率。
宣传教育
街道通过各类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例如,在汝南街小区,张阿姨按照分类标签提示投放垃圾并洗手。保洁员朱凤秀每天清洁垃圾桶并帮助居民分拣垃圾。此外,孩子们在爱心暑托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争做“环保小先锋”。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还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监督与激励
街道建立垃圾分类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实际成效
通过“五社联动”机制的推动,五里桥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街道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大幅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持续提高。据统计,街道的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参与率达到90%以上,投放准确率达到85%以上。
对比分析
与上海其他街道相比,五里桥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创新性: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可持续性:街道通过各类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高参与度:据统计,街道的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参与率达到90%以上,投放准确率达到85%以上。
五里桥街道的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更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街道将继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