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你的钱包会变胖吗?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你的钱包会变胖吗?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城市推广至全国,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旨在鼓励个人为退休生活提前储备,通过税收优惠和市场化投资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然而,自2022年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面临“开户热投资冷”的困境,实际缴费率和人均储存金额远低于预期。本文将深入分析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实际效果,探讨这一制度能否真正让我们的钱包变胖。
政策背景与最新进展
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参加人每年可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存入不超过12000元,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城市推广至全国,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等低风险、收益稳的产品。
税收优惠详解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最大亮点在于税收优惠。具体而言,税收优惠体现在三个环节:
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
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以年收入20万元的个人为例,缴存12000元进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后,按照1.2万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乘以20%的税率,当年可节省个税2400元。然而,领取时需按3%的税率缴税,实际节税效果为2040元。
实际效果评估
截至2024年6月,已有6000多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在36个先行地的开户渗透率超过24.2%。然而,个人养老金账户依旧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费意愿不高”等现象。平安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3年末,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超过5280万人,但缴费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约1162万人,而投资人数仅占缴费人数的62%。截至2023年末,个人养老金缴费金额约280亿元,由此可得,户均缴费水平约2410元,仍远低于个人养老金账户1.2万元/年的缴费上限。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税收优惠有限:对于大量纳税少或不用纳税的人群来说,税收优惠吸引力不足。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最高只能节税5400元,税收优惠力度不够。
产品收益率吸引力不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率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个别产品还出现亏损。
资金流动性差:个人养老金账户封闭性高,资金要到退休后才能支取,流动性较差。
对比分析
与基本养老金相比,个人养老金的最大区别在于领取时需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基本养老金作为国家统筹的一种养老保险,属于“第一支柱”,实际领取时免征个人所得税。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IRA)采用EET和TEE并举的税优模式,即在缴费阶段、资金运用阶段、领取阶段均可实现免税。这种模式对中低收入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建议与展望
为提高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专家建议:
逐步提高税收优惠限额:扩大税收优惠覆盖人群,提高高收入群体的节税额度。
丰富税优模式:借鉴美国IRA经验,考虑对中低收入人群采用EEE模式,即在个人养老金缴费阶段、资金运用阶段、领取阶段均实现免税。
打通第二、第三支柱:打破资金转换壁垒,扩充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来源。
优化提取条件:适度提高制度在领取阶段的灵活性和包容度,减少参加人的后顾之忧。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实施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里程碑。虽然目前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公众养老意识的提升,这一制度有望为更多人提供可靠的养老保障。对于个人而言,是否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需要综合考虑个人收入水平、税收优惠力度、投资收益率等因素,做出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