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杜甫:从“富二代”到“苦情诗人”的坎坷人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杜甫:从“富二代”到“苦情诗人”的坎坷人生

引用
CSDN
12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hope_wisdom/article/details/139133902
2.
https://www.sohu.com/a/832224121_99954937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BS0P2T0523SACB.html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22916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08A0314X00
6.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6A01CAQ00
7.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18A01HG300
8.
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4-08-18/doc-inckausy1955770.shtml
9.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0A5LQ705562O1E.html
10.
https://www.sohu.com/a/785835510_554687
11.
https://www.sohu.com/a/849610803_121956422
1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1/19/42177507_1131125589.shtml

公元759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杜甫一家正艰难地行走在逃难的路上。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这位伟大的诗人不得不带着家人四处奔波,躲避战乱。然而,在极度的饥饿和困苦中,杜甫的一个儿子不幸饿死。这一幕,成为了杜甫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之一。

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与人民生活的艰辛。然而,在他光辉的文学成就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位伟大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01

仕途坎坷:从科举失利到权贵门下的干谒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少年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曾自信满满地写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展现了一颗早熟的诗心。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天才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回到故乡准备科举考试,参与了“乡贡”。虽然他的文学才华出众,但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未能取得显著的功名。多次应试未中,对杜甫的生活和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

更令人沮丧的是,杜甫在天宝年间参加科举考试时,遭遇了权相李林甫的操纵。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借口,导致所有士子落选。此后,杜甫不得不辗转于权贵门下,希望通过干谒来获得仕途上的机会。虽然生活困苦,但杜甫在这十年间的诗歌创作却日益成熟,他的诗风逐渐形成并定型,以其“沉郁顿挫”的特色著称。

02

家庭生活:战乱中的颠沛流离与亲人离世之痛

杜甫的一生,不仅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在家庭生活中也充满了坎坷。他出身名门,但生活并不如意。在一次逃难过程中,由于战乱和饥荒,粮食短缺,无法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在长期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中,杜甫的一个儿子不幸饿死。这一事件对杜甫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杜甫对儿子的饿死深感悲痛和自责,认为这是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失职。这一事件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更是对自己无力保护家人的深深自责。

03

文人交往:736首赠诗背后的落寞

杜甫的一生,大约有1500首诗歌传诵至今,其中属于在“朋友圈”给他人的赠诗就有736首,占存量总数近一半,涉及杜甫的402位朋友。然而,杜甫收到的赠诗仅有16首,回应他的仅有8人,不及赠诗对象的1/50。

尽管由于诗歌佚失会影响对比结果的精准度,但我们仍然大致可以窥见一个热衷于赠诗却极少得到回应的杜甫形象——杜甫交游应酬的质量并不高,折射出他生前的几缕落寞、一丝悲凉。

杜甫的前半生,沉浸在读书和壮游之中,度过了十多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他将纸笔对准州县内外和百姓疾苦,他的赠诗对象从皇亲国戚到贩夫走卒,不一而足。这一段时间,杜公子杜甫结识的朋友,奠定了朋友圈的基调。后人称呼杜甫为“老杜”,除了亲切,还赞誉他是属于平民大众的。杜甫朋友圈中普通人占比颇高,这是研究者通常首先关注的特征:

在杜甫的“朋友圈”中,普通民众是大多数,哪怕是没有具体姓名的“田父”。比如流落山东一带的京兆武功人苏预,京畿王倚,成都家中“花满蹊”的邻居黄四娘和喂鸟的朱隐士,夔州做生意的胡商和仆人阿段,羌村看到杜甫一家人团聚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的邻人,隐居在东蒙山的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以及唐十五诫、唐十八、寒儒李衔、僧人赞公等等。

此外,杜甫也有一些具有一技之长的艺术家朋友,比如梨园弟子李龟年、画师曹霸、画家王宰、书法家顾戒奢等。可贵的是,杜甫始终与这些普罗大众保持平等往来——不以自己或交往对象的境况的变化而改变。

一个人在青少年期奠定的言行特性是不会轻易变更的。杜甫快意交游的前半生,最值得一书的便是他与李白的友谊。即将结束人生第一阶段的杜甫,在33岁时于洛阳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彼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比杜甫年长11岁。李杜二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两人同游梁宋,其间同样默默无闻的高适加入进来,三人畅饮酣睡、纵游秋冬、慷慨怀古。中间一度分别后,杜甫又与李白于第二年在山东短暂重逢,又因为人生状态不同而各奔东西——杜甫西入长安,闯荡庙堂,李白则漂向江湖深处,从此再无聚首。

杜甫与李白、高适的交游,没有任何功利考量,而是寒微之交,是基于才华、志趣的精神之交。这也是杜甫与朋友交往的一贯理念。诗人与文豪之间的惺惺相惜,没有因为时间短暂、天涯两隔而淡化,情谊历久弥坚。杜甫将李白视为终生挚友,思念因时空不便而肆意生长,流传下来13首致李白的赠诗。在赠诗中,杜甫一如既往地抒发自身的抱负和理想,比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既是夸赞李白,又何尝不是自诉自勉?留存下来的李白致杜甫的诗歌虽然仅3首,可考虑到李白洒脱疏简、不尘于世的个性,已经足以证明这段友谊在李白心中的分量了。

04

从“富二代”到“苦情诗人”:一个时代的缩影

杜甫的家族迁徙路线,见证了唐朝的兴衰变迁。从襄阳—怀州—洛阳巩县—洛阳偃师—长安杜陵,每一步都折射出时代的脉络。杜甫的诗作在年代分布上呈现指数增长特征,大部分作品创作于中年以后,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岁月。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与苦难交织的一生,但他的诗却如璀璨星辰般照亮了历史的长空。他用诗歌记录了战乱中的民生凋敝、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最终,在归乡途中,59岁的生命静静流逝,只留下那不朽的诗篇,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诗圣”。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时代的见证,是历史的记录。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不仅是杜甫对安居乐业的渴望,更是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忧虑与关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