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偷窃背后:心理测评揭示犯罪真相
未成年人偷窃背后:心理测评揭示犯罪真相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盗窃、强奸、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5类犯罪占比近七成。这一数据反映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数量庞大,且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趋势。
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为例,2020年至2023年,该区共办理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314件,涉及417名未成年人。其中,行政违法行为逐年上升,未成年人作案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17岁,占比高达59.8%,且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涉行政违法人数从2020年的39人增长到2022年的70人,呈逐年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违法犯罪形式呈现团伙化特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中团伙类犯罪约占32%,人数占比达63.1%。
心理测评揭示犯罪动机
为了深入剖析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因,司法机关开始引入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评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该测评通过分析个体在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冲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帮助司法人员更准确地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指出,引入专业心理测评,能使办案人员更客观详细了解未成年人心理状况,更为科学准确地通过判断其主观恶意程度进行定罪,并根据其危险性及悔罪程度给予适当刑罚。
家庭与教育:问题的根源
通过对南浔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外地户籍涉案未成年人中,约55%的家庭存在结构不健全的情况,如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矛盾、隔代抚养等。这些家庭往往存在管教方式失当的问题,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暴力相加”,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处于“失管”状态。
教育方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唯分数论、唯就业率的教育理念,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甚至遭受不当对待。有未成年人反映曾被老师无故辱骂、扇巴掌、用戒尺打手,这些经历无疑会加剧他们的厌学情绪,使其过早流入社会。
社会环境的影响
除了家庭和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相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中小学生的网络普及率已超过90%。网络带来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夹杂出现了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给处于模仿力发展高峰期的未成年人带来极坏示范效应。
此外,一些营业性场所对未成年人的不当接待也是问题之一。尽管法律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网吧等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漏洞。例如,在一些性侵案件中,部分宾馆、旅店未能尽到职责,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不当的活动空间。
预防与矫治:多管齐下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挺建议,应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恶意年龄补足制度。他认为,应科学制定恶意行为的认定标准及程序,通过审委会的形式,由法律专业人士及具有公信力的陪审员共同确定“恶性”与否。
在家庭教育方面,专家建议家长应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学校则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强化对校园欺凌及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管理。
创新法治教育形式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例如,南浔区法院主导建设的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综合运用3D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在游戏互动中普法,提升未成年人的可接受度。此外,还可探索案例情境类普法形式,通过有奖答题、辩论赛等方式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正如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玉霞所说:“家庭、学校都是离孩子最近的,能够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可以与社区共同努力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改造工作,使其重新做人,更好地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