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可视门铃引发邻里纠纷:隐私保护成热议焦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可视门铃引发邻里纠纷:隐私保护成热议焦点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8
来源
1.
http://legalinfo.moj.gov.cn/zhfxfzzx/fzzxyw/202402/t20240229_495163.html
2.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8865790169192.html
3.
https://github.com/shuxiao9058/wubi_table_convert_dvorak/blob/master/1.06c_16016.txt
4.
https://www.sohu.com/a/806265169_121106902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36804
6.
https://m.055110.com/fl/3/6217.html
7.
https://www.mhplawyer.com/CN/0500-13533.aspx
8.
https://www.guruin.com/life-tips/1131

近日,一起因安装可视门铃引发的邻里纠纷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起发生在上海青浦区的案件,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更折射出智能设备普及背景下,邻里关系的新挑战。

01

案件回顾:可视门铃引发的隐私之争

黄某与邵某是同一小区前后楼栋的邻居,两家最近距离不足20米。邵某为了监测住宅周边情况,在其入户门上安装了一款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可视门铃,位置正对黄某等前栋楼多家住户的卧室和阳台。

黄某认为,邵某可以通过手机App操控可视门铃,长期监控其住宅,侵犯了其隐私。而邵某则辩称,可视门铃感应距离仅3米,拍摄到的黄某家画面模糊不清,不构成隐私侵犯,且自己从未有窥探意图。

最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认定邵某的安装行为已侵害黄某的隐私权,责令其拆除可视门铃。法院认为,虽然邵某是在自有空间内安装可视门铃,但设备拍摄范围超出了其自有领域,摄入了黄某的住宅。住宅具有私密性,是个人生活安宁的起点和基础,可视门铃能通过人脸识别、后台操控双重模式启动拍摄,并可长期录制视频并存储,加之双方长期近距离相处,都为辨认影像提供了可能,因此黄某的生活安宁确实将受到侵扰。

02

智能设备普及:便利与隐私的双重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智能猫眼等设备被大量运用。这些设备虽然提升了家居安全性,但也带来了隐私保护的新挑战。

在天津,一位居民在自家门口安装的智能门锁,因频繁发出警示音,引发邻居不满;在河北沧州,一位居民发现每次出门都会触发对面门上的智能猫眼,记录下其行踪;在西安,一位居民安装的24小时监控摄像头,让对门邻居感到时刻被监视。

这些案例反映出,智能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需要在便利性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正如法律专家指出的,摄像头、具有摄像功能的智能门锁等,会记录邻居的个人行踪以及与其有来往的人员信息,这些通常都是自然人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03

法律边界:隐私权保护的关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包括自然人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行踪信息等。在居民楼楼道内安装摄像头对居民从进入楼道至进入个人房屋前的活动进行监控,会对居民的心理自由感造成一定束缚,而不压抑、不束缚的生活状态亦是私人生活安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的住宅属于私密空间,公民进出住宅的信息,与私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其家庭、财产安全等直接关联,属于私密信息,都是隐私范畴。如果智能设备的摄录范围涉及走廊、楼道、电梯间等公共区域,但能反映相邻方出入习惯、个人活动、生活状况、访客情况等,相邻方在该区域也享有充分的隐私权。

04

实用建议:如何平衡便利与隐私

在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 安装前充分沟通:在自家门口安装具有摄录功能的设备前,应事先与邻居沟通,征得对方同意。

  2. 合理设置摄录范围:确保设备的摄录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前区域,避免摄入邻居的私人空间。

  3. 选择可关闭摄录功能的产品:选购时注意设备是否具备关闭摄录功能的选项,以便在必要时保护邻居隐私。

  4. 遵守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边界。

  5. 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时刻保持对他人隐私的尊重,避免无意中侵犯他人权益。

这起可视门铃引发的邻里纠纷,不仅是一个个案,更是一个社会缩影。它提醒我们,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个人便利与他人隐私,如何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守护每个人的尊严与安宁,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正如专家所言,智能家居产品的使用应彰显人文立场,当人工智能装置的使用与隐私权的享有发生冲突时,应注意隐私权的优先保护。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