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日本召回事件:食品安全标准引发热议
卫龙辣条日本召回事件:食品安全标准引发热议
近日,卫龙辣条在日本被召回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公告称,因检测出日本禁用的食品添加剂TBHQ,超过43公斤的卫龙“亲嘴烧”产品在日本被召回。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不同国家间食品安全标准的差异,也引发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担忧。
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是一种合成的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有效防止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变质,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风味。因此,它在油炸食品、快餐、零食、调味品以及冷冻食品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关于TBHQ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剂量的TBHQ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包括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致癌和导致突变。尽管如此,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TBHQ最大限量为0.2g/kg,可用于油炸面制品、月饼、膨化食品、坚果与籽类罐头等12个类别的食品中。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对TBHQ的使用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尽管TBHQ在国内被允许在规定份量内被用作食品抗氧化剂,但欧盟部分国家与日本,均明令禁止食品中使用TBHQ。尤其是日本,早在2004年时就禁止使用特丁基对苯二酚。当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食品有7批被检出特丁基对苯二酚,相关货物被退运或销毁。
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各国对食品安全标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基本是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相关标准。这个组织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63年成立的权威机构,其宗旨就是专门负责协调政府间的食品标准,建立完整的食品国际标准体系。就TBHQ来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明确允许TBHQ在特定的食品类别中使用,比如油脂、油炸食品、烘焙食品、方便面等食品加工过程中。
作为全球协调机构的CAC,在制定标准时不得不有“最大公约数”思维,即尽可能顾及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消费能力的国家。也就是说,考虑到有不少国家和地区贫困至三餐不保,过分强调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并不现实,CAC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只是相应地划出“底线”,而非健康标准。
面对这样的标准差异,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卫龙回应称产品符合中国标准,安全合规。这种说法虽然在法律层面上站得住脚,但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看,却引发了诸多质疑。消费者普遍担心,企业是否在国内外市场采用了双重标准,即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中使用更多添加剂,而在出口产品中则采用更严格的标准。
这种“双标”现象并非个案。2022年,海天味业就曾因酱油产品的“双标”风波陷入舆论漩涡。当时有网友发现,海天酱油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中含有增味剂、防腐剂和甜味剂,而在国外销售的产品则只有水、大豆等基本原料。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企业诚信度的广泛质疑。
面对“双标”质疑,企业应该如何平衡成本与食品安全?一方面,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各国的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符合当地标准。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主动提升产品质量,尽可能减少添加剂的使用,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从长远来看,解决“双标”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该逐步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企业层面,应该加强自律,主动采用更严格的标准,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合规”。消费者层面,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同时积极行使知情权和选择权。
卫龙辣条在日本被召回的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食品安全标准和企业责任的契机。希望这一事件能够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最终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