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宣城: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宣城: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

引用
中国青年网
9
来源
1.
https://news.youth.cn/gn/202408/t20240806_15429744.htm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3%E5%9F%8E%E5%B8%82/212001
3.
http://m.cnr.cn/anhui/news/jdt/20240608/t20240608_526735293.html
4.
https://www.xuancheng.gov.cn/About/showList/6880/page_1.html
5.
http://www.newsxc.com/news/folder147/2024-12-19/598542.html
6.
https://www.xcxf.gov.cn/News/show/125375.html
7.
https://www.xuancheng.gov.cn/About/showList/6881/page_1.html
8.
http://www.hrzs2016.com/2024/09/05/99266131.html
9.
http://www.newsxc.com/news/folder2149/2024-06-14/583207.html

宣城,这座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还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闻名。从西汉时期的丹阳郡到唐朝时江南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再到如今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宣城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这里不仅是“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拥有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宣纸制作技艺,还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座千年古城背后的文化密码吧!

01

千年古城的历史沿革

宣城一带在商周时就有了古代文明,根据出土的古代石器和陶器,这里应属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扩张区。春秋时期,吴国兴起统治东南一带。越灭吴,楚灭越,吴越楚三国相继统治宣城一带。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宣城一带属鄣郡地。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阳郡,郡治宛陵(今宣州区)。西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隶扬州。此后宣城在大部分时间内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南北朝时期侨置州,后期州治宣城)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宁国府为宁国路,后更名为宁安府、宣城府、宣州府。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占领宣城后,复称宁国府,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废道州府,省直辖县。民国21年春设宣城首席县长,11月设行政督察区,宣城为第九区,署治宣城,抗日战争期间移驻泾县。民国29年第九区改为第六区,抗战胜利后,署治移驻芜湖。

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宁国5县和宣城市(析宣城县城关镇置,后于1950年3月撤销)。1950年6月,宣城专区、芜当专区合并为宣城专区,专员公署驻宣城,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宁国、当涂7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地区行政公署移驻宣城。1983年6月,南陵、繁昌、青阳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属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宣城地区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县。1987年,宣城县撤县建宣州市,1988年1月,绩溪、旌德2县正式划归宣城地区管辖,至此,宣城地区共辖6县1市: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市。1997年3月,国务院撤销宁国县建制,设立宁国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地区代管。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省政府7月5日通知)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地级宣城市,原县级宣州市撤销,设立宣州区。2001年1月,宣城市正式成立。自此,宣城市辖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宣州区,代管省辖县级宁国市。2019年8月5日,接省政府通知,撤销广德县,设立县级广德市,由省直辖,宣城市代管。

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历史上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游览、歌咏,其中,李白7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现存诗篇达43首。范晔任宣城太守期间,撰成了《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宣城还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是梅尧臣、梅文鼎、胡雪岩、胡开文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培育了胡适、王稼祥等曾影响或左右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的出类拔萃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先驱恽代英、肖楚女等在此战斗过,向阳、王金林等一大批先烈为革命为人民在宣城洒下了他们的鲜血,成为永远的丰碑。

02

文房四宝的传承与创新

宣城素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美誉,宣纸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代,宣城的文房四宝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宣笔: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7月2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佘征军在安徽省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宣笔制作技艺。宣笔历史悠久,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唐朝在宣城设宣州总管府,属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宣笔”。主要采用山兔毛、山羊毛、黄狼尾毛等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沉淀,围绕“尖圆齐健”四大要领,一支柔韧相宜、笔匀基固的宣笔才制作成型。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佘征军在宣笔产品创新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徽墨:古法制墨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上图:7月24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嘉明在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指导员工徽墨古法技艺。下图:7月24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嘉明在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描金。7月24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嘉明在上庄镇的老胡开文墨厂探索徽墨产品创新。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天下墨业,以徽墨为首。徽墨历史悠久,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原料主要分松烟和油烟两种,其历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胚、捶打、定型、晾墨、打磨、描金、雕刻等十多个工序,至少几个月才能制成光泽如漆的佳墨。上庄镇上庄村是清代制墨名家胡天柱的故乡,“胡开文”即为胡天柱创办的徽墨墨庄店号。40年来,胡嘉明潜心研制徽墨,默默坚守胡开文墨业的金字招牌,在古法制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销售优势,并设立徽墨研学体验项目,担当起了弘扬和传承徽墨文化的责任。

宣纸:千年寿纸的现代传承

在“中国宣纸之乡”宣城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三丈三“超级宣纸”生产车间里,44名技艺精湛的捞纸工匠齐心协力共同抬起巨型竹帘制作宣纸。7月23日,在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胜利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向游客展示宣纸制作这一承载了徽香墨韵的千年古技。宣纸,始于唐代,发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历经清洗、蒸煮、晾晒、拣选、捶捣、切割……108道工序,终成经久不脆、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的千年寿纸。毛胜利介绍,“水深火热”是宣纸的两大关键环节。“水深”就是捞纸,“火热”则是晒纸。用竹篾编成的纸帘在浆水中捞提,两个捞纸工需要高度协调,才能保证每张纸的厚薄均匀。晒纸则是捞纸后的一道工序,先将架子上湿漉漉的宣纸揭下来,再将宣纸一张张分开,“晒”在加热的钢板焙面,最后用松针刷将纸慢慢刷平。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砚:匠心独运的创新之路

7月24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瑞正在和宣城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探讨礼品砚台的制作。7月24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瑞正在展示宣砚制作技艺。7月24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瑞正在和宣城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探讨礼品砚台的制作。宣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是宣城市打造“中国文房四宝之城”不可或缺的板块。2014年,旌德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宣砚之乡”特色区域称号。近年来,旌德县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依托宣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黄瑞介绍,宣砚制作技艺包括采石、选料、设计、制坯、雕刻、打磨、铭文、护养、配盒九大环节、4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有详细的技术指标和制作要求。2017年,宣砚制作技艺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传承人一定守护好这门手艺,让它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

03

文化创新的多元探索

除了文房四宝,宣城在其他文化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以徽菜为例,宣城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安徽徽顺酒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徽菜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光顺,就是一位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的代表人物。

从事厨师行业三十六年以来,他始终致力于徽菜的传播和创新,在餐饮行业中脱颖而出,为绩溪县徽菜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先后荣获“中国烹饪大师、中国徽菜大师、全国商贸服务业劳模、安徽工匠”等荣誉称号。从业以来,张光顺先后在黄山、南京、合肥、北京等地担任过厨师,学到了丰富的烹饪专业技能和餐饮酒店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后,张光顺开办酒店,致力于传承、创新、发展徽菜饮食文化。他所经营的安徽徽顺酒店有限公司设有安徽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在创业过程中,张光顺带领工作室团队不断探索传统的徽菜与其他菜系的融合发展之路,并培养了二十余位徽菜大师,壮大了徽厨技能人才梯队队伍,为徽菜产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厨师就是一门手艺活,手艺人就是匠心人。”张光顺说道,传承传授厨艺,不能断层,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积极上进,才能开发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菜品。在致力于发展徽菜烹饪事业的同时,张光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徽菜富民强县”工程,投身于徽菜产业化的实践和创新,他成功地将臭鳜鱼、绩溪黄牛肉、皖南刀板香、绩溪火腿、绩溪燕笋等徽菜推向省内外市场,实现了产品化。这些食材因选料严格、工艺独特而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餐饮店及商场,倍受消费者青睐。作为市人大代表及“绩溪金徽厨”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张光顺在回乡创业的二十多年间,亲历了绩溪县的飞速发展,并运用自身所学,为徽菜文化的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目前,他经营的酒店员工规模已超过70人,年纳税额超40万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张光顺始终铭记回馈社会的责任。他热心公益事业,已累计捐资数万元,并与绩溪板桥头乡庙山村签订长期帮扶协议,收购当地农副特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此外,他还积极组织酒店员工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环保教育、文明宣传等多项公益活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面对荣誉,张光顺始终初心不改、脚踏实地。无论身处何种身份与角色,他都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在企业发展上追求卓越,在履职尽责中展现作为,在服务社会上树立榜样。“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不断地学习提升,为弘扬徽菜和徽文化贡献力量。”张光顺表示,今后将继续为民履职,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将初心铭记于心、责任扛于肩上,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

宣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传统工艺的延续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和推广上。从文房四宝到徽菜,从非遗传承到产业创新,宣城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