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翅膀
数字经济为农民增收插上科技翅膀
2025年1月,大连市长海县传来喜讯:当地渔业产业服务云平台已覆盖海产品5000余万斤,产业规模突破20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正是数字经济与传统渔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更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智能化
在农业生产领域,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耕作方式。以北京浪潮云计算有限公司为例,其创新打造的海若农业大模型,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为虾夷扇贝、海螺、海参等海产品提供环境监测、养殖优化、产品追溯和市场分析等服务,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还有效指导了市场销售策略,保障了食品安全。
在浙江,"伏羲农场"等未来农业应用场景正在积极探索中。这些项目通过集成应用环境监测调控、水肥药精准管理、智能植保等技术装备,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显示,到2028年底,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32%以上,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将遍地开花。
电商新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为农产品销售插上了科技翅膀。在广东,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典型案例脱颖而出。深圳市中农网有限公司的"生猪智慧养殖产业链服务平台"、深圳市云辉牧联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种养一体化模式的数字智慧牧场养殖管理平台"等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升级。
在浙江,"数字乡村·一村一网"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该项目以"一村一网"为载体,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
金融科技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精准评估农业企业信用,提供定制化金融方案。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和可追溯,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在苏州,湿地生态网络感知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湿地资源、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的全面监测。该系统不仅优化了湿地保护效果,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指导,促进了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政策引领数字乡村建设
为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该计划提出,到2026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将初步形成,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到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进一步提升至32%以上。
各地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苏州市则通过数字赋能精细化管理,提升乡村湿地保护成效。
展望未来:数字乡村的美好前景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数字乡村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智能监测到电商平台,从金融科技到生态管理,数字经济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保障数据安全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在科技的驱动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数字乡村必将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