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外的赵丽蓉:一位母亲的坚韧与执着
聚光灯外的赵丽蓉:一位母亲的坚韧与执着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提起赵丽蓉,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位慈祥幽默的老奶奶在春晚舞台上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然而,在聚光灯背后,赵丽蓉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从年少时的颠沛流离,到中年的丧夫之痛,再到晚年的病痛折磨,她始终以坚韧的精神面对生活,用爱温暖着家人的心灵。
从戏台到春晚:赵丽蓉的艺术之路
1928年,赵丽蓉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农民家庭,她是家中的幺女,乳名“老爱”。在那个战乱年代,她一出生就和家人四处流浪。父亲曾尝试做生意却被骗得血本无归,后来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在熟人的介绍下,父亲去到一个戏院帮演员编辫子扎花头,日子才慢慢好转。
从小在戏院长大的赵丽蓉,1岁半就被姐姐芙蓉花带上台表演,4岁就开始跟着家人看戏,6岁成为“儿童演员”。12岁时,她正式拜师学戏,专攻青衣和花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冬天在冰窟窿里吊嗓子,日复一日的训练让她成为徒弟中进步最快的。
1945年张家口解放时,赵丽蓉参演了很多“解放戏”,如《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等。同年,她加入北京门头沟青年剧社,在门头沟解放当天,主演了《白毛女》,获得热烈的掌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她分别在华北、广和、民主等几个北京重要的戏院主演《白毛女》,引起一阵轰动。
坎坷的人生:从幸福到困境
1953年,在好友新凤霞的牵线下,赵丽蓉认识了戏剧工作者盛强。盛强出身书香门第,性格内敛,风度翩翩。两人一见钟情,但赵丽蓉的母亲却反对这门婚事,认为盛强文化太高,长相俊俏,靠不住。在盛强的细心照顾和赵丽蓉的坚持下,母亲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
1954年,26岁的赵丽蓉与盛强结婚,第二年生下长子盛福春。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当赵丽蓉怀上第二个孩子时,丈夫盛强被打成右派,送往天津劳改。她独自一人带着大肚子,每天盼望着丈夫回家。直到小儿子两岁时,赵丽蓉终于等到丈夫回家的消息,却得知的是丈夫的死讯。
丈夫去世后,赵丽蓉大病了一场。但为了两个儿子,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病好后马上出去演出。然而,一个人照顾两个儿子谈何容易。在家人撮合下,她嫁给了丈夫的弟弟盛弘。起初,赵丽蓉对此十分抗拒,但在看到孩子们与盛弘相处融洽后,她逐渐接受了这段婚姻。1964年,赵丽蓉为盛弘生下第三个儿子,一家五口的日子过得平淡却温馨。
晚年的坚守:病痛中的艺术追求
1999年,71岁的赵丽蓉再次登上春晚舞台,演出小品《老将出马》。她身穿鲜红色的汉服,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让台下掌声不断。当她翘着二郎腿唱起英文歌《我心永恒》时,观众们惊叹不已。然而,这首歌却成为了赵丽蓉与观众最后的道别。
在这次春晚排练时,赵丽蓉就一直咳嗽,甚至咳出血来。这毛病源于她多年的抽烟习惯。导演曾劝她戒烟,但她试过多种方法都没能成功。最终,孩子们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肺癌。得知真相后,赵丽蓉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不怕,人早晚会走的。”
面对无情的病魔,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平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其实,赵丽蓉早就习惯了与病魔抗争。早年练功时,她不慎伤到膝关节,随着年纪增大,伤情越发严重。1995年,在排练小品《如此包装》时,旧患复发,每走一步路,膝盖中的碎骨头碴就会游动,有时卡在膝盖中间,疼得她直流眼泪。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耽误过一次排练。
在1999年春晚演出时,她有一个单膝跪地的经典动作,很多人赞叹动作流畅。观众不知道,这个动作并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她真的支撑不了身体而跪下。当大伙把她架到台下时,她的膝盖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大。即便如此,她单膝跪地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表情也没有任何变化,让观众没看出毛病来。
2000年7月17日,赵丽蓉因病去世。临终前,她召回远在意大利的儿子,安排好了自己的葬礼流程,并特别嘱咐巩汉林:“做这行的一定要讲究,不能将就。”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她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一个时代的记忆:赵丽蓉的精神传承
赵丽蓉的一生,是坚韧与乐观的一生。她用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无数观众。她的经典台词和作品至今仍在年轻人中流传,她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乐观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在聚光灯下,她是带给人们欢笑的小品女王;在聚光灯外,她是一位坚韧的母亲,一位执着的艺术家。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德艺双馨,她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