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明清皇家园林探秘指南
景山公园:明清皇家园林探秘指南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明清两代的御苑,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园占地面积23公顷,最高点海拔94.2米,曾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景山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扩建和修缮,至今保存有绮望楼、五方亭、寿皇殿等重要古迹。
历史沿革
景山公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金代。金章宗在该地南侧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称“北苑”。其山下环绕两重围墙,山上建瑶广楼,称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年)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大都城中心,皇宫的核心建筑延春阁以北,故被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后苑”。苑内有熟地8万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时将原有金代小丘称作“青山”,作为土丘的名称。亦有说法认为元代此处又称“镇山”。
明朝洪武初年,工部郎中萧洵参与拆毁元故宫,亲览后苑景色以及金殿、翠殿、花亭、毡阁等建筑。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依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当有山。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称“万岁山”。明初,朝廷在景山堆煤,以防元朝残部围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因此该山又称“煤山”。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万岁山”改称“景山”。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帝登景山眺望京师,见晨雾缭绕,霞光流云,一派春色,即作诗一首,其中有“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之句。丹丘乃神仙居所,此处以其比喻景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建寿皇殿至景山正北面。乾隆帝在其《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道:“宫殿屏扆则曰景山。”
园林设计特色
景山公园作为明清两代的御苑,其设计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色。公园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以景山为中心,周围分布着绮望楼、五方亭、寿皇殿等建筑。园内种植了大量牡丹,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重点建筑详解
绮望楼
绮望楼是乾隆年间建造的,原为官学堂学生祭拜孔子之地,现举办景山历史文化展。楼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展示了景山公园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五方亭
五方亭横列于景山山顶,从东至西依次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和富览亭。其中,万春亭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登顶可俯瞰故宫全景及北京中轴线风光。
寿皇殿
寿皇殿是明清皇家祭祖的重要场所,现设有历史文化展,展示清代皇家祭祀文化。殿前两侧的古树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亭亭如盖、庄严肃穆。
文化内涵与特色景观
景山公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园内的古树、建筑和景观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近年来,公园还举办牡丹花卉展、景山合唱节等文化活动。
牡丹园
牡丹园是景山公园的一大特色,园内汇集了国内外牡丹品种,多达569种、2万余株,涵盖了九大色系、十大花型。春季赏花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古树群
景山公园内的古树群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园内有多株千年古树,其中一株古槐树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古树的保护力度,通过日常巡检、专家会诊、抢救复壮等措施,使古树群焕发新的生机。
游览建议
景山公园的开放时间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0至21: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6:30至20:00。门票价格为普通票2元,临时展览期间票价可能调整为10元。
建议从南门入园后,先参观绮望楼了解公园历史,随后登山至万春亭俯瞰京城美景,下山后游览寿皇殿感受皇家文化。公园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故宫、北海公园、什刹海等地,方便游客规划一日或多日行程。
景山公园作为明清皇家园林的典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精美的建筑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绝佳去处。无论是对古建筑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还是喜欢摄影的朋友,这里都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