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十年亲情故事
一封家书:十年亲情故事
“一封家书”征集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这项由新华网、浙江卫视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公益活动,旨在鼓励人们通过书信的方式,向最思念和牵挂的人传递祝福与思念。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一封封手写家书,不仅承载着浓浓的亲情,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革命年代的家书:理想与亲情的交织
在湖南革命陵园,陈正烈少将每年都会从北京赶来,为祖父陈毅安和祖母李志强扫墓。2023年是李志强逝世四十周年,陈正烈完成了老人的遗愿,将父亲陈晃明和奶奶李志强的骨灰带回湖南革命陵园,与爷爷陈毅安烈士合葬,让一家三口得以团聚。
陈毅安烈士给妻子李志强写了54封家书,这些家书不仅记录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更展现了陈毅安的革命理想。其中一封家书写道:“把我所学的革命技能,不顾一切的工作起来,不达我的目的地——烈士墓不止。”1930年,陈毅安在长沙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李志强收到的最后一封家书是一封空白信,这封信成了他们之间永恒的诀别。
另一位革命烈士张伯藩,1900年出生,1921年入党,曾任中共长沙市委组织部部长,1932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杀害。由于从事地下工作,关于他的信息寥寥无几,甚至连照片也没有。但他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张伯藩的孙子张玉麟说:“我参加工作后,父亲经常告诫我‘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
高墙内的家书:爱与救赎的力量
在广西中渡监狱,一项特殊的“一封家书”亲情帮教活动已经持续了四年多。这项活动通过组织罪犯定期给亲属写信,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改造。
罪犯向阳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2023年的第三季度,我获得减刑八个月的裁定,回家的路又缩短了一大步,2024年12月27日将是我获得新生的日子。”另一名罪犯马光已经在监狱服刑7年,还有10多年的刑期。他把家人寄来的每封信都装在一个密封的奶粉袋子里,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他说:“我的孩子在信里说,不管刑期有多长,我都在家里等你回来,给你养老。”
中渡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韦佩锋说:“相较于视频、电话,书信更能寄托情感,也便于保存和携带。想家人了,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通过家书,许多罪犯找到了改造的动力和勇气,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十年守望:一封迟到的家书
在1980年代的一封家书中,署名“瑞芝”的女士写下了自己与兄嫂阔别二三十年后的重逢。信中写道:“二、三十年来音信杳然,忽然间鸿雁传佳音,喜从天降。哥哥的信,自七月六日发出后,在芜湖辗转廿多天。我在二十七日才收到。”
瑞芝在信中介绍了自己家庭的近况:“元庆已于六五年去世。我带着一子一女共度生涯。至今总算苦尽甘来,儿子宁生是教师,媳妇钟礼琴与二孙儿(大的12岁,小的8岁)与我在一起。女儿蓉儿也已成家。外孙郑翚已5岁,住处与我家不远。”
这封家书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更展现了亲人之间跨越时空的守望与牵挂。随信一起寄出的,还有一张拍摄于1947年的老照片,照片中是瑞芝与她的家人,这张照片见证了他们曾经的岁月与如今的重逢。
家书的意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一封封家书依然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们不仅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无论是革命烈士的家书,还是普通家庭的书信,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亲情故事。
正如《红色家书》一书所展现的,这些家书“不仅仅是信件,它们是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字里行间,有对亲人的深情眷恋,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在当代,家书的意义仍在延续。它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传承。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封家书让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亲情的温暖。”
在这个“一封家书”征集活动开展的特殊时刻,让我们拿起笔,给最思念的人写一封信吧。或许,这封信将成为连接你我、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最美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