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行动严打“流量乞丐”:创新治理模式维护网络生态
清朗行动严打“流量乞丐”:创新治理模式维护网络生态
近日,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清理以低俗、恶俗内容博眼球的“流量乞丐”。这些主播通过各种违规手段吸引流量,不仅破坏了互联网秩序,还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尽管部分头部平台已处罚了一批无底线主播,但仍有不少主播不断注册新账号逃避审查。“清朗”专项行动旨在斩断背后的产业链和利益链,敦促平台重构利益机制,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流量乞丐”的典型行为特征
“流量乞丐”通常指那些通过低俗、恶俗内容来吸引眼球、获取流量的网络主播。他们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
编造虚假场景:如摆拍虚假的“苦情戏”,假装生活困难或遭遇不幸,以此博取同情和打赏。例如,有主播冒充外卖骑手,编造“奇葩订单”或被保安辱骂等虚假故事。
无底线营销:通过制造争议话题、使用低俗语言等方式吸引关注。有的主播甚至不惜牺牲尊严,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传播软色情信息:在直播中穿着暴露,做出带有性暗示的动作或言语挑逗,发布“擦边”内容。
欺骗消费者:夸大产品功效,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甚至编造虚假数据和交易量来误导消费者。
MCN机构的角色与产业链分析
“流量乞丐”现象的背后,往往有MCN机构的身影。这些机构相当于网络主播的“经纪人”,负责内容策划、推广运营等。部分MCN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采取各种违规手段:
内容造假:设计虚假人设,如“身世悲惨的奶爸”、“在法国捡到小学生作业本”等故事,通过剧本化内容吸引粉丝。
数据造假:炮制虚假粉丝量、浏览量、点赞量和交易量,制造虚假繁荣。
违规营销:利用未成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形象吸粉引流,或编造虚假社会热点浪费公共资源。
“清朗行动”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针对“流量乞丐”现象,国家网信办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加强主播规范管理:对金融、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主播实行资质认证管理,未认证者不得开展相关直播。
优化平台推荐机制:改进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机制,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支持力度,遏制“流量向恶”现象。
强化用户行为规范:引导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加强评论环节管理,打击污言秽语等不良行为。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重点整治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如血腥暴力动画、不良儿歌等,从严处置违规账号。
打击违规售卖行为:清理下架违规商品,打击破解防沉迷系统等违法行为。
专家解读:创新治理模式
专家指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迈向动态调控新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全流程治理:从预防预警、信息处置到保护救济,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治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针对重点环节和领域提供细致精准的治理指引,如加强对跟帖评论、网络论坛等板块的管理。
多方协同:明确平台、MCN机构、用户等各方责任,形成治理合力。
动态评估:突破静态管理局限,注重信息的动态聚集态势和后果,实现精准治理。
“清朗行动”是国家网信部门落实《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治理模式,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行动不仅打击了“流量乞丐”等违规行为,更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