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台城地区新春习俗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台城地区新春习俗记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2153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台山市台城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春节习俗更是别具一格。从办年货到元宵节,台城人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拍摄时间:2006年

办年货与整理仪容

农历十二月中旬,台城人便开始围着“年”打转,各有各忙:家庭主妇采购团年饭、开年饭所需的各种美酒菜肴等年货材料;男人、女人腾出时间去理发店整理头发,正所谓“有钱冇钱,剪毛过年”;男女老幼都计划着购置新衣裳装扮自己过新年……

冬至

“冬至”系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甫至,过年的气氛就立马变得浓厚了起来。民间对冬至节气颇为重视,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冬至被台城人视为一个较大的节日而享有接受庆贺的习俗礼遇。人们认为过了冬至,阳气回升,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冬至当是吉日,理应庆贺。台城人在冬至这一天里会安排家人团聚,一起吃咸、甜汤圆,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团圆、幸福美满。此外,台城人还有在这一天里举行祭天祭祖的习俗。

打尘

过了冬至,台城人就忙起来了——家家户户大扫除、搞卫生,这就是台城人俗称的“打尘”活动。各家各户将自家的庭院打扫干净、家什清洗干净、被子蚊帐洗净晾干,图个送旧迎新的好意头。“掸尘扫房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举动,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污秽”“衰气”统统清扫出门,干干净净过新年,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万象更新的祈求。又因“尘”与“陈”谐音,为避讳本家姓氏,台城陈姓人氏对这一习俗并不称“打尘”,而改呼“打火头霉”。

小年夜供灶

农历二十三,又称“小年夜”,在这一天里要举行“供灶”仪式,送灶君老爷上天庭。传说到了小年夜这一天,被民间一日三餐不落供奉在家的灶君老爷是要返回天庭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民间情况的。因此,家家灶边要放有整棵的甘蔗,好让灶君老爷顺着甘蔗借力快速返升天庭。除甘蔗此一寓意节节高升的道具外,台城人还要在灶前用斋菜进行供奉,感激灶君老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降祥,顺带地,聪明的台城人一定会在供品中放有通米饼,据说可以用来粘住灶君老爷的牙齿,使其述职汇报时只讲人间好话,不讲民间凡夫俗子的坏话。

逛花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习俗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如除夕前逛迎春花市。花市者,花开利市也。迎春花市中,花卉琳琅满目、观者如织、热闹非凡,穿梭于鸟语花香当中的人们,兴高采烈地采购着年桔、富贵竹、水仙、蜡梅、发财树……尽是寓意富贵、吉祥、发财的植物,仿佛把对来年的祝福和期盼都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了。正如郭沫若有诗云: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面庞。虽然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但我们小时候过年是没有此习俗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台城地区才有如斯热闹好意头的迎春花市的出现。


拍摄时间:2008年

年卅晚

“除夕”与“守岁”除夕,也即是大年三十,台城人称之为“年卅晚”,这一天几乎是整个春节里最忙碌的一天。

除夕当天的首要任务是挂贴挥春,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福”字或大红春联,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拍摄时间:2009年

午餐吃罢汤圆后,家家户户就得准备菜肴拜祭祖先——台城人家几乎都在自家安置有神龛——祖先神位前香火缭绕不断。古语有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一则缅怀祖先,追根溯源,表示不忘本,二则祈求祖先保佑阖家平安。

年晚还要准备各种糕点“笮年”。糕点当中赫赫有名的是 “煎堆”,煎堆系油炸糍类的统称,俗话说:年晚煎堆,你有我亦有。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贺年点心,具体品种包含有“糍仔”“鸡笼”“煎饼”等,三者都系用糯米粉和水搓成,成形后均在外表沾上星星点点的芝麻,然后油炸至香脆。三者不同之处在于:“糍仔”属甜品,其状若圆球,比乒乓球稍大一点,用白糖花生粒或豆沙莲蓉作内馅,糯米粉和面时掺入糖水,糍仔经油炸后外表呈棕红色,观之即觉香甜。“鸡笼”属咸品,其状若半弦月,用肉末菜果粒虾米等作内馅,糯米粉和面时拌进盐分,一经油炸,鸡笼外表即呈油白颜色,看上去就知道咸香。煎饼顾名思义为饼状,煎炸而成,不设任何内馅,口味视和糯米粉面时的配料而定,掺糖为甜,拌盐为咸,用料简单,仍能食出无尽喜庆滋味。

此外,喜大张旗鼓之人,通常还会摆弄出糯米粉捏做的白胖白胖的“出脐”;发粉蒸饮而成、貌似盛开花朵、寓意发财的“碗头仔发糍”;粘米粉搓捏而成的各种牲畜形状的“牛栏圆”——品种繁多、一副国泰民丰的派头——一切糕点皆令人食指大动。

还要放两根甘蔗在家“笮年”到正月十五,以图年头甜到年尾。

除夕的重头戏当然是晚餐,即团年饭,年三十晚的团圆饭几乎系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家宴,吃团年饭时阖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一些外出谋生的人,包括一些出洋定居的人,为了回家吃团年饭,不怕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匆匆往家里赶……不为了吃上一顿丰盛晚餐,而是为了在新年的气氛里、传统的仪式中体会一家人团圆时的浓浓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因家家户户都在家准备菜肴,除夕下午的台城街头,行人寥寥无几,出现了一年当中最为宁静的光景。

吃罢团圆饭便开始“守岁”,务必将屋内电灯开着,令厅堂庭院灯火辉煌,通宵明亮。为着守岁,家人一般不早睡,一家人围坐一起拉拉家常,看看电视节目,品尝清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团结和睦……直到午夜12时,待新年的钟声响起,家家户户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迎新岁,之后便抢在第一时间用电话或手机信息、微信向亲朋好友拜年,相互祝福,一番熙攘后才准归寝入寐,然而还是每每有人家欢嬉到天亮。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是新年,从初一日零时始,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可谓爆竹声声辞旧岁,万炮齐鸣,热闹非常,只因近年来禁放烟花爆竹,此情此景可待成追忆了。爆竹声过后,便得在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各处点上大红烛,上香,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均得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起床后刷牙洗脸,人人换上新衣、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家中的妇女早早就起来了,要准备斋菜,供斋拜神,据称是越早供斋越易发财。为增长慈悲心,大年初一的早、中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丝、黄花菜、木耳、香菇、香芹(象征勤快)、蒜(象征会划算)、葱(象征聪明)等,没有鸡、鸭、鱼等肉类荤食。之后是已婚或年长者给未婚者或小孩派“利是(即红包)”,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以示吉利之意。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然后去街上逛街一圈,俗称“行大运”。

年初一禁忌也最多,只能讲吉利的话,为的是图新的一年内如意吉祥;不能扫地,担心会把财神一不留神给扫走了;不能打骂小孩;吃饭时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要边收拾边念叨:“大吉大利”;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总而言之,若有一件不顺心事发生就会被记挂一整年,所以在大年初一日事无大小均得特别小心在意。

年初一还有一民俗是“舞狮”。广东地区的狮子不仅在外形和舞弄技法上与外省不同,还因粤语“瑞狮”与“睡狮”近音,而将“瑞狮”改称为“醒狮”或“舞狮”。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等数天时间里,来自各乡镇的农民舞狮队除在广场街道表演之外,还会沿街起舞,表演武术,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近几年来这一活动逐渐式微。


拍摄时间:2007年

近年来,台城年初一下午还有政府组织的花车巡游,当中亦会有舞狮、舞龙等表演,吸引大批市民观看。


拍摄时间:2007年


拍摄时间:1996年

大年初二

年初二,许多台城人吃过开年饭,开始走访亲友拜年了,平日里为工作生活奔波,亲朋好友难得走在一起,春节假期为亲朋聚会沟通提供了大好时机,一句问候,一声祝福,无不溢满关切与情谊。

大年初七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按照道家解释,“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据此,人们就将正月初七这天称为“人日”。

隋代卢思道诗《人日思归》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题中所谓“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是日一早,抬头望天空,以天气阴晴判断来年是否人事和悦,人丁兴旺,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这一天家家需吃鸡庆祝,互祝身体健康,吉祥平安。

大年十三

吃“通心粥”。相传古时私塾正月中旬开学,因当时科技不发达,以前的人认为靠心来对事物进行感知,因此在开学前让学童吃拌有葱花的粥,可以通心。心通了,人也自然变得聪明,学业自然长进。愿望还是挺好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人约黄昏后。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但是台城人在这元宵节一天是不吃元宵的,而是吃油饭——饭是由糯米煮成的,再掺以用油炸熟了的菜果粒、腊肉粒、虾米等佐料,吃起来香、粘、油而不腻,别有风味。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新年的气氛逐渐淡去,热热闹闹了大半个月时间的人们重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生活当中去。

除了一些世居台城的外,现在的台城人大多数来自各乡各地,因此,台城的过年风俗也不见得完全一样了;新年的传统习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不变的是过年时亲人团聚时令人陶醉的那一份浓浓亲情,以及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憧憬。或许,这一份亲情、这一份祝愿、这一份憧憬才是真正恒久不变的年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