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春晚,让爱无碍
无障碍春晚,让爱无碍
1月28日晚8点,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晚首次推出了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模式,让残障人士也能享受到这场文化盛宴。
创新技术,让春晚“看得见”“听得清”
在听障版转播中,手语演员通过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同时,采用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AI语音技术则实时生成字幕,确保听障人士能够准确理解节目内容。
视障版转播则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以及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舞者王亚彬,为视障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往舞蹈世界的窗户。
科技向善,传递人文关怀
这一创新不仅让残障人士能够更好地感受春晚,更体现了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尊重。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所说:“通过音频形式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伴随晚会直播为观众做同步引导欣赏,让广大视障人群实时感受喜庆节日氛围,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春晚。”
这一举措也与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残障人士关爱帮扶力度的政策相呼应。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到《政府工作报告》推出盲文版,再到国家通用盲文版国歌的发布,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独乐”到“众乐”,让文化惠及每一个人
春晚作为年度全球华人大联欢,一直致力于丰富内容、升级呈现方式。此次推出的无障碍转播模式,不仅让残障人士能够与健全人一样感受“共同的春晚 共同的年”,更体现了春晚的开放包容与责任担当。
当然,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地方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的新闻,到企业“租用”残疾人证制造就业假象,再到视障听障人士在线上办理业务时遭遇认证障碍,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残疾人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无障碍转播为这一文化盛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也为残障人士架起了一座沟通情感、传播文化的贴心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乐见类似的关爱、友好、温暖之举不断涌现,为残障群体点亮温暖之光,为社会文明添砖加瓦。
让每一位残障人士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更丰富的现实场景中生活得“有声有色”,应该成为各方的不懈追求。期待这样的理想更快更好地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