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来了!你准备好迎接秋天了吗?
立秋来了!你准备好迎接秋天了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立秋不仅是气候上的标志,更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时节。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立秋意味着收获季节的临近,农人们开始准备秋收。在《礼记·月令》中,立秋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祷秋季五谷丰登,这反映了古人对天时的敬畏与依赖。现代社会中,立秋也代表了一个心理上的转换点,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季的凉爽正在到来。因此,立秋的意义不仅在气候,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与心理象征。
立秋时节,虽然气温仍较高,但已开始呈现由热转凉的趋势,是秋季的开始。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体现了季节转换的自然现象。立秋时节,蝉声未断,暑气仍在,但农作物开始兑现春天的承诺,大地逐渐步入秋实之季。
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格外受重视。在此时节,民间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晒秋”。这指的是农民会将农作物如玉米、辣椒等拿出来晾晒,色彩斑斓、景象美丽,以此来展示丰收成果,寄托对新一季丰收的祈愿。立秋时节,许多地方还有“贴秋膘”的习俗,正所谓“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除此之外,还有“啃秋”“打秋”等习俗。
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具有独特的内涵及意义。立秋诗词里有“月光”。宋朝大诗人苏轼在灵隐寺夜宿,看银白色的月光倾泻入室,床边似堆满了雪霜,便作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立秋诗词里有“西风”。风无形,遇到万物便有了形状。古代诗人笔下的“风”各不相同,可以是李白笔下的“扶摇”,也可以是白居易笔下的“清飚”。在季节上,春夏秋冬,风也不相同:诗中写南风多是夏天,写西风多是秋天。宋代秦观曾作《渔家傲·七夕立秋》,他在湖边倚栏闲望,看着眼前的秋色,在飒飒西风里追忆过去。这位曾经写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般真挚爱情的才子,又到七夕,内心却只剩下万事成空的深深惆怅。词曰:“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无论是月光如雪霜,还是西风露清绝,很多写秋的诗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都是秋意的新凉,读来总觉得有些落寞。然而,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秋词》却“反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短短四句诗,一改悲秋的底色,字里行间流淌着激越向上的诗情。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是其在被贬朗州后所写。诗人诗情旷远,博大的胸襟抱负尽显,耐人吟咏。
立秋以后,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据中医顺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故立秋后养生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润燥养肺慎进补中医认为,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肺在四季里应秋季,肺为“娇脏”,最惧燥邪。故立秋时节应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以润肺养阴。如银耳、梨、百合等。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辨证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提倡食补。2、早睡早起防受凉立秋后,阳气开始收敛、沉降,起居应“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时收敛阳气,收藏阴精,早起能舒达阳气。立秋时节,气温变化大,常言道“春捂秋冻”,但“秋冻”要适度,量力而行,应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3、心境宁静勿忧伤中医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立秋以后,阳光照射逐渐减少,凉风起,秋叶落,人们的心情容易抑郁,容易悲秋。立秋时节要特别重视情志养生,力求保持平常心态和乐观心态。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还应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新鲜空气和运动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烦人的秋愁。4、适度运动忌过度秋天是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时期,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运动时身体发热,微微汗出,锻炼后感到舒适为佳;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伤人体之“阴”。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健身术,也可以选择爬山、慢跑、跳舞、羽毛球等运动。锻炼方法和强度因人而异,过犹不及,适度为上。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候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通过中医养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保持健康。立秋养生应遵循“养阴润燥、调养脾胃、适当进补”的原则,结合饮食调理、生活调理和穴位按摩,全面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秋季常见疾病。希望大家在立秋之际,关注健康,科学养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