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湿地:河北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守护之路
南大港湿地:河北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守护之路
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也是我国第15项世界自然遗产。
独特的生态价值
南大港湿地位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达7500公顷,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这里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由草甸、沼泽、水体、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
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有271种鸟类,其中包括1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每年春秋两季,大批候鸟在此停歇,补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长距离的迁徙。据统计,每年经由保护区的旅鸟种类达152种,在迁徙季节,每隔5至10天就会更替一批不同的种类及群体。
保护与修复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项目,以改善鸟类栖息环境和提升湿地生态环境。2020年,保护区启动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滩面营造、坡面生态化改造等措施,恢复了108.8公顷湿地生态。该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023年至2024年,保护区继续推进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公里,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2024年,南大港启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致力于整个区域生态链的综合保护与修复。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保护鸟类,保护区建立了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具备AI声纹收集和影像识别功能,能自动识别鸟类种类和数量。目前,这些设备已经收集到超过18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197种鸟类。
申遗成功与未来发展
南大港湿地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也将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栖息环境。作为河北省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一张名片,既充分体现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必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未来,南大港湿地将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位,打造“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同时,继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建设世界遗产展示中心。此外,保护区还将加强与国际湿地保护组织的合作,分享保护经验,提升保护能力。
可持续发展之路
借鉴其他世界自然遗产湿地的保护经验,南大港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例如,巴西潘塔纳尔湿地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泰国颂堪河湿地通过规范渔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摩洛哥泽鲁卡湖通过日常清理维护保持湿地环境。
南大港湿地应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确保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得到永续利用。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南大港湿地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过去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保护工作的激励。作为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点,南大港湿地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期待这片湿地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全球候鸟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