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敬业中学:275年历史积淀,培育时代栋梁
上海敬业中学:275年历史积淀,培育时代栋梁
上海敬业中学,这所创办于1748年的百年名校,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从最初的申江书院到如今的现代化学校,敬业中学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历史沿革:从书院到中学的变迁
敬业中学的前身是申江书院,由按察使翁藻和知县王所建。翁藻素来以“兴教化、礼贤士”为己任,积极筹措创建书院工作。乾隆十三年(1748年),书院正式建立,成为上海书院制度的开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巡道杨魁将其更名为“敬业书院”。
进入近代,书院顺应时代变革,不断转型。1902年春,书院改为敬业学堂;1905年,实行校长制,叶景沄首任校长,学校更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并在课程中最早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学科。民国时期,学校进一步发展,1923年改办初中,1929年添办高中,成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抗战时期,学校展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上海沦陷后,敬业中学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乔石组织师生成立“四维学社”坚持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名为“市立模范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逐步发展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教育特色:创新与传统的融合
敬业中学在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早在1905年,学校就在课程中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学科,体现了对现代科学教育的重视。如今,学校继续秉承这一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开设了多个特色班,如理科班、英语实验班、文科班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各类校园活动。例如,学校举办云南传统体育游园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抽陀螺、同心击鼓和抛绣球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传统:以“敬业乐群”为精神内核
“敬业乐群”是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校通过各类校园活动和文化传统,将这一精神内核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学校还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杰出校友:百年树人的丰硕成果
敬业中学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学校培养了十余位烈士,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此外,学校还培养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学术泰斗,如前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副委员长朱学范、丁石孙,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和桥梁大师林元培等。
现代发展: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新时代,敬业中学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推进教育现代化。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外知名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面对未来,敬业中学将继续秉持“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