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莱阳、莱西简史
历史记忆:莱阳、莱西简史
莱阳和莱西,这两个兄弟县城历史悠久,是大胶东的腹地,近现代才分开。要讲今莱阳和莱西的历史,两地是紧密相连的,无法割裂,都离不开老莱阳县的过往。
莱阳城北偏西十五公里处,耸立着一座海拔三百一十五米的山峰,叫旌旗山,古名"莱山"。它东接龙门,南连嵯峨,为市北诸山之首。旌旗山,有如千军万马露营扎寨,宛如旌旗飘扬,因而得名旌旗山。
这座山,古称"莱山",是莱夷人的聚居地。莱阳城因地处莱山之阳而得名。旌旗山风光为老莱阳赋予了灵感,令人沉浸在历史的画卷之中。在早年,老莱阳县曾称昌阳城,但唐永徽元年(650年),昌阳城被水淹没,县治迁至今莱阳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为避祖名国昌,将昌阳改为莱阳。李存勖的祖父是李国昌,本姓朱邪,后来被赐姓李。这段历史描绘了老莱阳县的兴起和更名的过程。
莱阳县的历史沿革横跨夏商周时代。夏朝时,老莱阳是莱夷地;商代是莱国地;西周是莱侯国地;东周及秦时则为齐郡东境。鲁襄公六年(前567年),齐国灭莱,并在莱西城区修建新城池,取代莱国对胶东地区的统治。西晋咸宁三年(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县。元康八年(298年)复置昌阳县。宋朝时,为莱州莱阳县,隶属于京东东路。元朝,莱阳县初属益都路,后属淄莱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升莱州为府,统二州、八县,莱阳属之。清朝,属登州府莱阳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丞移驻于姜山村,管理县西南部事务,俗称"二衙"。
老莱阳县曾经广袤八百里,粮产丰富,但治理艰难。在雍正年间,县丞移驻姜山,原因是通讯及交通条件下,老莱阳县规模过大。在县丞移驻姜山之前,县域已经经历了一次区划调整。在雍正年间,朝廷裁撤大嵩卫,以卫城为县治,划入原莱阳县属三乡,并设立海阳县。这种区划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地理的复杂关系。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老莱阳县在变迁中保持了坚韧的生命力。
莱西和莱阳的关系,尽管在上世纪中期分治,但在历史上长期为同一建制。抗日战争时期,两县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1941年2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析出莱东行署,1942年7月莱阳县析出莱西南行署。建国后,两县又有两次分分合合。1958年10月,两县合并称莱阳县。1961年10月5日,莱西与莱阳分治。这样的调整,使得两地的历史交织复杂,千年相伴的兄弟关系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