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超充、浙江智充:公共充电桩的创新实践
重庆超充、浙江智充:公共充电桩的创新实践
近日,重庆和浙江在公共充电桩领域展示了领先的技术应用。重庆首次开展了大规模车网互动应用,约7.58万辆新能源汽车参与其中;而浙江省则通过3.3万台公共充电桩助力电网移峰错峰。这些实践不仅体现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还预示着未来公共充电桩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随着大功率超充、液冷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公共充电桩正从“能充电”向“充好电”升级,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充电体验。
重庆:超充桩建设驶入快车道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汽车重镇,正在加速布局超充桩网络。数据显示,2024年1-4月,全市新增充电桩3.69万个,增长24.89%,其中超充桩179个。为方便用户查找,重庆还上线了“渝易充APP”,新能源车主可通过该平台查询快充、超充桩位置。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超充是指以单枪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技术,充电功率达到480kW及以上。相较于传统快充,超充技术可实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根据《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到2025年底,全市计划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将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密集布点,建成超充站1340座;主城新区及万州区将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和场景全覆盖,建成超充站430座;两群地区将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建成超充站100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超充站170座。
为确保超充站的辨识度,重庆还将设计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超充品牌Logo,让用户一眼就能识别。同时,重庆正积极开展国家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试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等先行先试工作。
浙江:智能电网与充电桩融合创新
在浙江,充电桩的创新应用则更多体现在智能化和电网互动方面。据统计,浙江已打造超1200个“绿色充电桩”,让20余万辆新能源汽车充上绿电。这些“绿色充电桩”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快充站、公交专用充电站、商业楼宇公共充电站、机场充电站等多个业态场景。
更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在车网互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夏,国网浙江电力推动了大规模车网互动实践,组织3.3万个公共充电桩以虚拟电厂形式助力电网移峰错峰。据统计,在8月5日至8日,浙江“车网互动”累计响应电量163万千瓦时,实现最大削峰负荷11.53万千瓦,相当于为电网提供了超过10万的负荷调节能力。
衢州市公交集团通过充电管理平台,将尖峰、高峰时段充电调整到平峰时段、低谷时段,单晚就调整了1900千瓦负荷。在杭州萧山,蔚来车主郑城通过60千瓦V2G充电桩,将车内剩余的60多度电“反哺”到国家电网,实现了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
此外,浙江还发起了“电动汽车晚一小时充电倡议”,通过短信、媒体、进社区等措施引导后,共计有40.6万新能源汽车车主调整了充电时间,每日后移充电负荷超50万千瓦以上。
未来趋势:大功率超充与液冷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对充电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功率超充和液冷技术作为解决“充电慢、充电难”的重要技术方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液冷超充技术通过在电缆和充电枪之间设置专门的液体循环通道,利用冷却液高效带走充电过程中的热量,从而实现高速充电。目前,液冷超充主要有“半液冷”和“全液冷”两种方案,其中半液冷因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成为市场主流。
从实际应用来看,除华为、特斯拉部分采用“全液冷”方案外,多数车企选择“半液冷”方案;在液冷终端技术方面,除小鹏采用油冷技术外,其他企业多选用水冷(乙二醇+水冷)方案。
创新带来的多重效益
重庆和浙江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体验,还带来了多重社会效益:
缓解里程焦虑:超充技术的普及大幅缩短了充电时间,让“即插即充、即充即走”成为可能。
优化电网运行:车网互动实践提高了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有助于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发展:超充网络的建设带动了高压器件、电池等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进步。
推动绿色转型:绿色充电桩的推广和智能电网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效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深化,公共充电桩正从“能充电”向“充好电”升级。重庆和浙江的创新实践,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