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一部舞剧引发的国风热潮
《只此青绿》:一部舞剧引发的国风热潮
2024年6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上海迎来第500场演出。这部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在62座城市巡演近60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它不仅在舞台上重现了千年名画的神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典范。
从画中走来的舞蹈传奇
《只此青绿》由舞剧编导韩真、周莉亚共同创作,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出品。作品以《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为主线,通过"展卷人"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
整部舞剧分为十个章节: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每个章节都精心设计,既展现了画作创作的技艺层面,又刻画了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其中,"听雨"一节中,王希孟在雨水和湖水中独舞,数次翻转腾挪、扫腿踢水,将人物溶于天地,展现他释放生命的洒脱;"习笔"一节则巧妙借用了草书的笔法,通过舞者的动作模拟山峦走势,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千年匠心的当代演绎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作品通过展现篆刻、织绢、寻石、制笔、制墨等传统工艺,致敬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这些工艺不仅是画作得以流传至今的基础,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中的"青绿"形象,由著名舞者孟庆旸饰演,她以静待千年淬成的端庄、沉静、清楚和冷冽,完美诠释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意象。青绿的舞姿参考了宋代的审美观:垂目、溜肩垂背、气息向下,与传统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只此青绿》的走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据统计,该剧观众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70%。这种现象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这部佳作,《只此青绿》不仅在舞台上演出,还推出了电影版、高清戏剧现场版,并将开发旅游演艺版。2024年,该剧更是开启了海外巡演,首站新加坡就收获热烈反响,随后将陆续在土耳其、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上演。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是艺术的胜利,更是文化的胜利。它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只此青绿》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