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中国船舶: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数字化赋能中国船舶: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24年1月1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开启商业首航,这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这一重大成就的背后,数字化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高桥造船的数字化创新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领军企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造船”)率先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公司以承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设计建造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应用,成功打造了SWS Time数字化平台。
该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构建了完整的造船工程计划体系,实现了从设计、采购到建造、成本的五级联动管理。通过基于单一数据源的设计建造一体化管理技术,外高桥造船打造了“业务”、“数据”与“技术”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设计体系,显著提升了船舶设计效率。
在协同方面,外高桥造船积极推进内外部协同模式,拉通从船东船检到供应商采购、建造计划、文档资料、质量检验等端到端的数据传递和问题解决协调路径,降低协同成本和管理风险。此外,建立基于体系化保障的邮轮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确保邮轮建造过程管理顺畅。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显著成效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单个企业的效率,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通过与邮轮科技、意大利芬坎蒂尼等协同设计,外高桥造船构建了超过1000G的三维数字模型和1000余万零部件,管理邮轮6万余份设计图纸。与200余家主要供应商实现协同图纸模型、设备资料、物流配送的覆盖,注册供应商超过3000家,协同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整体项目周期预计比第一艘缩短8个月,整体建造效率提升20%以上。数字孪生的智慧物流体系大幅提升了场地利用率和托盘配齐率,减少了外借仓库面积。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实际效益。
推动行业升级,打造新优势
外高桥造船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也为行业内外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基于豪华邮轮的安全管理、物流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移动APP等技术应用在行业内多家船舶修造企业得到了广泛推广,有效提升了这些企业的安全监管和生产效率。
外高桥造船还帮助上海市消防救援总局水上消防支队建立了造修船企业安全监管平台,发布了明火查APP,为上海水域相关企业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通过与邮轮船东、船级社的一体化协同管理,外高桥造船的协同模式在部分民船船东方面得到了积极推广,为整个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引领作用。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外高桥造船还带动了国内造船产业链的发展。通过与内外部供应商及相关方的紧密合作,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和社会化配套,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竞争力。
展望未来:数字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造船行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复苏周期,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是中国船舶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高桥造船作为“工赋链主”企业,正在通过数字化平台分享经验,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据报道,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2024年商业首航一年的运输出入境旅客数量就达60万人次。这一年,上海外高桥造船则在蓄力做一件重要的事。“2024年,我们花了1年时间把整个大型邮轮的国产化实施路径图谱做出来了,我们希望通过未来10年的努力,把大型邮轮国产化率提升到80%以上。”陈刚在受访时说。
面对新形势,我国船舶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研发体系,特别是在船舶工业软件、船用发动机以及大型邮轮设计制造等领域,亟须实施独立定向专项项目,谋划建设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攻关。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难题也亟待突破,需要构建高效、稳定、可靠的供应链体系,强化供需对接,提升国产零部件的商业化应用水平。
中国船舶制造业正在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这不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生动实践,更是建设海洋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国船舶工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