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梁思成眼中的五台山古寺之美: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梁思成眼中的五台山古寺之美: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0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7/05/ARTI43RjRarJmwqdbiD4kJgR240705.shtml
2.
https://www.sohu.com/a/761450961_121124715
3.
https://www.sohu.com/a/813596849_121124384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13A00HG800
5.
https://blog.creaders.net/u/33393/202402/482440.html
6.
https://www.sxgov.cn/content/2024-06/04/content_13236790.htm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2/15/53818554_1116945429.shtml
8.
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E4%B8%AD%E5%9C%8B/1023483/%E6%9E%97%E5%BE%BD%E5%9B%A0%E8%88%87%E5%8D%83%E5%B9%B4%E5%8F%A4%E5%89%8E%E4%BD%9B%E5%85%89%E5%AF%BA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5%85%89%E5%AF%BA_(%E4%BA%94%E5%8F%B0)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2/14/9586004_1127680488.shtml

1937年6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深入山西五台山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这次考察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位于豆村附近的佛光寺东大殿——这座被梁思成誉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的唐代木构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不仅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更为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这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木构殿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东大殿的建筑形制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注顶,立在低而平的阶基上。柱头上的斗拱采用“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的形式,即出跳四层,其中下两层为华拱,上两层为昂,展现出唐代建筑特有的豪放与严谨。殿前五间装有版门,尽间则装直棂窗,两山砌有雄厚的山墙,仅最后一间开直棂窗以透光。

梁思成在考察报告中详细描述了东大殿的结构特点。大殿采用“金箱斗底槽”的平面布局,由内外两圈柱子组成。内槽深两间广五间,无立柱,外槽则环绕内槽形成回廊。殿内后部设有巨大佛坛,上立三十余尊唐代塑像,左右及后部砌有三级台,陈列五百罗汉像。

东大殿的梁架结构尤为独特。梁栿分为“明栿”与“草栿”两类:明栿在平闇(天花板)以下,施于前后各柱斗拱之上,为殿中视线所及,均刻削为“月梁”,轮廓秀美;草栿隐于平闇以上,自殿内不见,故用粗木,不用斤斧,由柱头斗拱上之压槽枋承托。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已有记载,但实际应用则自唐代就开始了。

梁思成特别指出,东大殿的叉手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叉手是一种在梁上设置的三角形构件,用于支撑屋顶重量。这种做法在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隋代建筑)中也有发现,但在宋代以后逐渐被侏儒柱取代,至清代则完全消失。佛光寺东大殿所见的叉手结构,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实例,弥足珍贵。

除了建筑本身,东大殿内还保存了大量唐代艺术珍品。殿内有唐代塑像三十余尊,其中当心间的主像是降魔释迦,左次间的主像是弥勒佛,右次间的主像是阿弥陀佛。这些塑像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是研究唐代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殿内还保存了一小横幅唐代壁画,以及多处唐代墨迹题名,这些都为研究唐代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佛光寺东大殿相比,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的南禅寺则更为古老。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还要早75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虽然规模较小,但其建筑风格与佛光寺东大殿一脉相承,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梁思成对五台山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不仅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更为中国建筑史研究开辟了新的篇章。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了解唐代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的宝贵窗口。它们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