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为白海豚让路的超级工程
深中通道:为白海豚让路的超级工程
2024年6月30日,历时8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条全长24公里的跨海集群工程,不仅将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更以其世界级的工程难度和创新技术,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然而,在这座超级工程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了保护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深中通道的建设者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创新研发了一系列环保技术,为大型基建项目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海上大熊猫”让路
深中通道的施工区域穿越全世界现存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珠江口。这里生活着约2500头中华白海豚,其中保护区内就有1000头左右。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这些珍稀生物,成为工程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
“保护区只是中华白海豚栖息的核心区域,整个珠江口都是它们的活动范围,保护中华白海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尤盛表示,保护中华白海豚,就要考虑到噪声、船舶油污及废气、泥沙等影响,对施工工艺要求极高。
创新环保技术,减少海洋生态影响
在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中,创新环保技术的应用贯穿始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针对海底基槽开挖的工艺选择。
在沉管区域,分布着近30万立方米的风化花岗岩。如果采用传统爆破方式,虽然用时少、成本低,但会造成较大扰动和污染。经过比选论证,项目最终选择了世界范围内鲜有先例的凿岩工艺。
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经理马定强介绍:“用凿岩工艺,在基槽岩石分布范围广、埋藏深、硬度大的条件下,施工效率较低,所需时间约一年半。由于施工时间较长,设备磨损维修费用多,还要多花3000多万元。”
除了凿岩工艺,深中通道还在多个环节创新应用环保技术:
- 研发了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单个管节安装可节约燃油80吨以上,减少废气排放约100万立方米。
- 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海底基床,避免了传统挖泥抛石方式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 发明了深层水泥搅拌船用整船防污系统,有效防止打桩形成的污水进入海水。
系统性保护措施,为白海豚筑起生态屏障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白海豚,深中通道项目团队制定了一套系统的保护措施:
- 船舶在白海豚出没500米范围内必须减速至10节以下
- 施工前必须制定《中华白海豚保护管理制度》《中华白海豚保护应急救护预案》及水环境监测方案
- 设置专兼职海豚观察员,实时观测白海豚活动情况
- 科学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确保不污染海洋环境
环保成效显著,白海豚频频现身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环保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施工期间,多次有市民和工作人员拍摄到中华白海豚在深中通道附近海域嬉戏的画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敏表示:“深中通道附近的中山海域,属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栖息地边缘地带。边界位置对于中华白海豚整个种群来说很有意义,其海域环境的宜居性关系到种群栖息地的往外扩张。”
专家认为,随着深中通道工程的结束,这片海域正在慢慢恢复,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中华白海豚重新利用的栖息地。
大国重器的环保示范
深中通道的建设,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在大型工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性保护措施,深中通道成功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这一世界级工程,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全球大型基建项目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