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电影创作:从《百鬼勿扰》看AI技术的创新应用
AI赋能电影创作:从《百鬼勿扰》看AI技术的创新应用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首映礼上,著名导演俞白眉推出了一部名为《百鬼勿扰》的AIGC电影短片,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短短两分钟的作品,不仅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钟馗形象,更展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
《百鬼勿扰》的故事从一个梦境开始:钟馗一袭红袍,手持利剑,阔步于浓雾弥漫的月夜山林。面对先后遭遇的各种妖怪,他从容应对,身法刚劲而不失优雅。随后画面一转,现代卧室里一男生正在酣睡,其手机屏幕显示,勿扰模式下很多信息和通知被拦截。原来钟馗林中激战是梦境,钟馗俨然信息时代的“守护神”。接着,画面浮现出“休假期间 百鬼勿扰”的字句,诙谐道出守护个人时光之意。
这部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连同其他八位导演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电影短片,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首映礼中亮相,并被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这是该馆首次收藏导演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共创的电影短片。
《百鬼勿扰》的成功推出,标志着AI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AI技术,电影制作人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创新的制作流程。在《百鬼勿扰》的制作过程中,AI不仅帮助完成了角色设计和场景构建,还在特效制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电影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对于AI电影,业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AI电影展示了技术的创新性和可能性,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但也有观点指出,目前的AI电影往往缺乏艺术性和连贯性,更像是技术演示而非真正的电影作品。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就曾表示,AI只能基于现有素材去创作,无法创造出真正原创的作品。
尽管如此,AI技术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更多人能够参与电影创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这种普及趋势表明,未来电影创作将更加民主化,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
对于AI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业内普遍认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但他同时强调,电影人需要迅速、全方位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否则可能被更熟练掌握AI技术的人淘汰。
展望未来,AI与电影的结合将带来更多可能性。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在AI全面进入影视行业的趋势下,影视工业将会转向越来越“轻量化”的模式。“一个小团队,甚至一个人,在AI的加持下便可以成为一支生产力和创造力极强的工作流和工业链。”
正如俞白眉所说,“迟早AI会全面拥抱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都会变成AI的好朋友。”这9名导演拍摄的AIGC电影短片“不管好还是不好,都给观众做出示范——其意义在于未来不是只有导演能够拍电影,每一个人都可以拍。”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AI技术为电影行业带来的最大价值。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影创作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AI不仅会改变电影的制作方式,更会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说,“AI不是‘偷懒神器’,但创作变得更好玩了。”这种乐趣,正是电影创作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