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陆揭秘: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背后的故事
金大陆揭秘: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背后的故事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了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这场地震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破坏力最大的城市直下型地震之一,也是20世纪全球地震史上死亡人数第二高的地震。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联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一书。该书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上海医疗队、工业救助队伍及解放军指战员参与抗震救灾的过程,并采访了众多幸存者。书中不仅展现了当时救援工作的艰辛与挑战,还体现了人民的大勇、大爱、大善精神。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了解那段特殊历史的重要窗口。
上海医疗队的紧急驰援
地震发生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迅速响应,当日便组成了一支由内外、妇儿、五官科、麻醉科医生以及检验士、药剂士、护士等共15人组成的医疗队,于次日赶赴灾区第一线。按照救灾总指挥部安排,五院医疗队进驻唐山市路南区救援。
在灾区,医疗队员们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北方较大的昼夜温差、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物资短缺等。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迅速投入救援工作。队员们为截瘫病人用废弃电线管导尿,解决排尿障碍;为骨折伤员自制固定夹板来包扎固定;救助颅脑外伤和内脏损伤患者,并标记生存者以便外运救治;还帮助一位产妇在简易帐篷里顺利产下男婴。
在三个星期的艰苦工作中,医护人员历尽艰辛,胜利完成了巡访街区任务,救治伤病员近三百位,赢得了灾区人民的信任和热爱。
工业救助队伍的无私奉献
除了医疗救援,上海还派出了工业救助队伍参与灾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工作。这些工人师傅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的危险,日夜奋战在废墟中,抢修电力、供水等生命线工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点燃了希望之光。
救援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在救援过程中,许多感人的故事被记录下来。一位名叫俞庆庆的医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在唐山大地震后再次挺身而出。他不仅在灾区救治伤员,还编写了《胸部战伤》《创伤休克》《血库供血与野战输血》等三部书籍,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还有一位名叫吴俊国的骨科医生,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中,正在云南嵩明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的他,当天晚上就随当地武警、医务人员等组成嵩明县救援队,紧急赴震区红石岩村参与医疗救援。尽管震区环境十分艰苦,山崩、地裂、路塌、家毁、电断、水缺不断上演,但是并没有将吴俊国吓倒,他与救援队共同作战,救治各种伤员,最终圆满完成救灾任务。
历史的启示与传承
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但其带来的教训和启示仍然深刻。通过深入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和防灾减灾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地震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金大陆的著作《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不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是如何超越一切偏见和局限,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面对未来挑战时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