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疙瘩”到“金蛋蛋”:陕西土豆的主粮化之路
从“土疙瘩”到“金蛋蛋”:陕西土豆的主粮化之路
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一颗颗土豆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这里位于北纬38度的黄金生产地带,充足的日照和昼夜温差造就了淀粉含量高、存储周期长的优质土豆。近年来,随着土豆主粮化战略的推进,榆阳区的土豆产业正从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一个年深加工20万吨的马铃薯项目,正在为当地农民铺就一条致富新路。
政策引领:土豆主粮化战略
2015年,农业部将“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列为年度工作要点之一,提出要“让马铃薯逐渐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之一”。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是为了丰富国民的餐桌,更是为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根据规划,我国计划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从8000万亩扩大到1.5亿亩,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我国马铃薯生产技术基础薄弱,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稀缺,育成的430个新品种中仅有5-8个适合全粉加工。此外,优质种薯覆盖率低,仅为35%左右,种薯生产体系缺乏规划,这些都制约着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进程。
产业实践:从“土疙瘩”到“金蛋蛋”
在政策的引领下,陕西各地积极投身土豆主粮化实践。其中,榆林市榆阳区的年深加工20万吨马铃薯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总投资9.98亿元,配备了全球先进的法式薯条与异形薯制品生产线,是目前亚洲产能最高的生产线。
项目于2024年10月开始试生产,当年11月中旬即实现量产。生产线年产法式薯条10.8万吨,薯饼、薯粉等成型产品1.8万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将原料利用率提高了20%,能耗降低了10%。
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榆阳区马铃薯深加工领域的空白,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与农户建立稳定的收购机制,可直接解决上万户种植户的销售问题,同时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300余名农民增收。
市场挑战: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土豆主粮化前景广阔,但要真正实现从“土疙瘩”到“金蛋蛋”的转变,还需要跨越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以云南昭通的土豆米项目为例,虽然通过“大分子物理理论”和“高分子挤塑造粒”技术,将土豆成功转化为大米形态,但这一技术并未给普通农民带来预期的收益。
土豆米的生产虽然带来了产值的大幅提升,但高技术和小农经济之间存在天然的割裂。设备成本高昂,技术操作复杂,普通农民难以参与其中。而且,深加工环节复杂,利润分散在不同环节,农民只能获得最前端的原料收益。此外,市场接受度、储存运输成本等问题,也给土豆主粮化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面对挑战,陕西土豆产业正谋求新的突破。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如榆阳区项目中采用的全自动中央集成操作系统和智能化生产线;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不仅能够稳定农户的销售渠道,还能带动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土豆主粮化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开拓,这一战略必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的路径。在陕西,这颗小小的土豆,正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开启一段全新的“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