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
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
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这位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祖国化工事业的科学家,只得以近乎乞求的口吻向一群半大小子说:“我不拿工资,可不可以让我工作?”
1966年的一天,76岁高龄的化学家侯德榜被人粗暴地赶出了他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工厂。多年来,他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在这里,为的是能让祖国的化工事业蒸蒸日上。可就在一夜之间,他却成了“四旧”和“反动学术权威”,不仅被扣上了数不清的帽子,甚至连继续工作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年事已高的侯老并没有被眼前的处境吓倒。他鼓起勇气,硬着头皮去找那些“革命小将”,恳求他们让自己继续工作。侯老直言不讳地说:“你们就当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头子吧!我保证不拿一分钱工资,只求能让我继续为国家做点事情。”话语中流露出矢志不渝又近乎卑微的请求,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一个将生命都献给了科研事业的老人,本该受到后辈的尊重,却要低声下气地求人。这一幕幕,不禁让人想起侯德榜的过往。年轻时的他是多么意气风发,曾以超凡的才华在清华拔得头筹,成为同学眼中的“学神”。
侯德榜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成绩优异。在校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0年,永利碱厂的陈调甫专程赴美物色人才,首选就是侯德榜。那时的侯德榜已经取得了化工博士学位,学识之深受到国际学界的赞誉。陈调甫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希望侯德榜能为自己效力。然而侯德榜心里装着的是家国,而不是个人富贵。他听闻祖国急需化工人才,西方把持的碱垄断亟需打破,便毅然决然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只身回国。
1926年,永利碱厂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生产出了含量高达99%的优质纯碱。侯德榜功不可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动把技术无偿公开,以期带动更多国人投身化工建设,早日实现民族工业的崛起。正是有了他的甘于奉献,红三角牌的纯碱才得以在美国费城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让世人刮目相看。
然而好景不长,抗战烽烟很快席卷了大江南北。为躲避日军的疯狂轰炸,侯德榜和范旭东当机立断,决定舍弃在沪的一切,带领永利的全体干员工内迁四川。内迁的征程充满艰辛,除了人力物力的短缺,敌机的轰炸也随时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侯老以身作则,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永利的火种成功转移,继续为前线提供军需物资。
到了四川后,永利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的盐价太高,导致纯碱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侯老决定去德国考察先进的制碱工艺,看能否引进先进技术突破成本瓶颈。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德国佬非但在价格上漫天要价,还提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政治条件——永利生产的纯碱不得在东三省销售!这分明就是逼迫他承认东三省不是中国领土。
侯德榜义愤填膺,当场驳斥德国人的无理要求。临走前,他甩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你们黄头发绿眼睛的会做,我们黑头发黑眼睛的就做不了吗?”回国后,侯老誓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攻克制碱的难关。在那个连温度计都得自己土法上马的年代,他带领团队吃尽了苦头,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终于诞生了“侯氏制碱法”。这一法宝让世界刮目相看,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工艺之一。
他没有将这一技术成果囤积在自己手中以图发财,而是将其毫不保留地公之于众,让全世界共享这一重大的科技发现。1920年代,制碱法的革新给化工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侯德榜通过多年实验与研究,终于掌握了这一技术的核心秘密——如何通过高效的化学反应生产出大量的碱。他把自己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整理成书,写成了专著《制碱》。这本书不仅涵盖了他在实验中的独特发现和技术细节,还详细阐述了索尔维法的优化改良过程和实际操作要点。1933年,这部著作在纽约用英文出版,第一次彻底公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瞬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侯老依然不忘初心,继续为国家的化工建设添砖加瓦。他不计报酬,帮助国内建厂。正是有了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新中国才能在化工领域快速崛起。
然而,侯德榜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禁止他继续工作。可他心中的那团火,是任何政治运动都浇不灭的。尽管年事已高,身患重病,他还是想方设法恳求批准复工。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能干,他甚至让医生开具虚假的健康证明。面对周围人的不解,他坚定地说:“我是马革裹尸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1974年,侯德榜在病榻上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他吩咐家人,自己百年之后,务必在墓碑上刻下“我有愧于国家”这句话。这位将毕生都奉献给祖国化工事业的老人,临终前依然对国家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只是不知,他的告别是否意味着,中国将与一位民族脊梁的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