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秦川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兰州新区秦川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兰州新区秦川镇,一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小田”到“大田”的转变
秦川镇地处兰州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长期制约着农业生产。为破解这一难题,秦川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打破原有地块界限,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改造,将分散低效的农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李彬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新增耕种面积达到10%,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别,节水50%,土地单产提升25%,粮食产量增长16%。昔日的“砂地”变成了“路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
科技创新:从“大水漫灌”到智能化灌溉
针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秦川镇创新性地采用了智能化灌溉系统,将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同时,实施盐碱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改良盐碱耕地10013.25亩,试验种植多种耐盐碱作物。
通过科技赋能,秦川镇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菜篮子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李永峰表示,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1000亩地,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大幅提升。
“党建+产业联盟”:创新经营模式
秦川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联盟”的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共建农业机械组团及路衍经济产业联盟。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有效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秦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胡建利介绍,通过这种模式,园区每年总体带动经济收入超1.2亿元,间接带动周边农户务工26.25万人次、收入5250万元,间接带动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收入3150万元。
建后管护:确保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秦川镇创新性探索了“建管运”一体化模式,即“三统一、三集中”:统一流转、集中规划,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一运营、集中管护。同时,建立了全流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租赁种植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无人管、无钱管”的问题,确保了农田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成效显著: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双赢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秦川镇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的双赢局面。据统计,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同时,农业机械化率和耕地质量逐年提升。
兰州新区秦川镇的实践,为西北干旱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秦川镇正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