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乡村人口新趋势:挑战与应对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人口新趋势:挑战与应对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已降至5.0979亿,占比36.11%,比2000年减少了3亿,占比下降27.67%。这一数据背后,是我国乡村人口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
乡村人口大变局:数量锐减与老龄化加剧
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人口呈现断崖式减少的趋势。预测显示,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乡村人口将下降至4.5亿,2030年“十五五”期末将降至4亿,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将降至3.3亿,占比降低至约1/4,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约37%。
乡村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
婚育观念改变:随着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单身人口、丁克家庭逐渐增加。
经济压力:高昂的结婚支出导致落后地区乡村“光棍”“剩男”现象增加。
生育观念转变:“多子多福”“一定要生男孩”等传统观念正在被“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生优育”所取代。
生育成本上升:生育孩子增加了生活、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经济支出与时间成本。
城乡差距:我国城乡之间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以及城市对乡村人口的虹吸效应或将长期存在。
经济形势: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民工就业难等因素影响生育。
“空心村”蔓延:人口流失带来的挑战
乡村人口大变局在空间上体现为村庄人口空心化,即“空心村”,特别是在中西部传统农区,“空心乡镇”开始出现。一些地方的“空心村”逐渐蔓延成“空心乡镇”。例如,山西省吕梁市下辖的多个村庄,常住人口数量占户籍人口数量的比重不到10%。冬天因寒冷取暖不便,有些村庄只剩几户老人独守。
“空心村”“空心乡镇”还表现为传统农区县域人口大幅减少,“空心县”迹象显现。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1866个县域常住人口约7.4亿,比2010年减少了约400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降低了6.1个百分点,县域平均人口规模减少2.1万人。
因人口大量流失,乡村中房屋、土地、资金发生闲置浪费的现象相当普遍。“空心村”“空心乡镇”现象背后沉淀了大量的空置资产与土地。
分类施策:乡村振兴的应对之道
面对乡村人口大变局,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基础设施;
- 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 特色保护类村庄: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
- 搬迁撤并类村庄:有序实施搬迁撤并,解决好民生保障、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避免地方因拿不准方向而盲目决策。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提高投资效益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规划强调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多元化、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具体措施包括:
-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开发特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
- 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产业,增加附加值;
- 发展乡村服务业,提升农村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 推广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帮助乡村企业打造和推广地方特色品牌,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增强市场认知度。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施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正如专家所言,关键是要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实现统筹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预计将于春节前后发布,主题聚焦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我们期待文件能为解决乡村人口问题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